仙岩洞“建中”摩崖石刻是唐還是宋?

衢州仙岩洞摩崖石刻以兩宋時期爲多,左側的摩崖石刻殘破不全,而右側摩崖石刻相對保存完好。仙岩洞內還有一塊“山翁祖廟”青石殘碑,落款時間是光緒四十年歲次戊戌冬月,其《重建山翁祖廟小引》曰:“山翁祖廟者,不知創自何時,曾讀碑記所稱唐宋流遺,然其間興廢不可考…”。此碑雖記載有唐代石刻,但無具體內容。

在仙岩洞宋·楊傑題名石刻左下方,即洞左側最外前端摩崖上,有一方石刻,從右至左,文:

幷州白具天覺被

旨促獄來憩嵓左

囗由中新主遊之

囗囗囗侍行建中

囗囗囗囗囗夏朔

摩岩石刻僅五行,每行七字,第一、二行七字完整,第三行缺首字,第四行缺前三字,第五行缺前五字,暫不能判斷是否存在第六行。

此摩崖石刻,因歷史彌久,風化嚴重,許多字已不能辨認,很不起眼,也不大會引人關注。但從行文結構看,其第四行落款時間上有“建中”二字。建中是唐德宗李適的年號,莫不是傳說中的唐代石刻?但北宋也曾出現“建中”,“建中靖國”是宋徽宗趙佶的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1年。

我且將其命名爲建中摩崖石刻,並斷句:幷州白具天覺,被旨促獄來,憩嵓左囗,由中新主,遊之。囗囗囗侍行,建中囗囗囗囗囗夏朔。

大致的意思是:幷州白某,奉旨任司法判官,憩於巖洞下,謝主隆恩,遊之,某某侍行,建中某年某月初夏。

石刻中共提及三人,主角是首行中的“幷州白具天覺”。可判斷白爲姓,從“幷州白氏”不由讓人想起白居易。

幷州爲古州名。東漢時,幷州始治晉陽,即山西太原。白居易先祖封於太原,到白建時遷到韓城,白溫時遷徙下邽,祖父白鍠又遷居河南新鄭。白居易的祖籍正是幷州。那麼此石刻中的幷州白某與白居易又是什麼關係?

渭南渭河北岸有白氏先塋,該塋乃白居易在元和六年(811)親手修建,安葬着白居易祖輩三代人以及兄弟輩共計十餘人,從弟宰相白敏中也在其中,即:一世白溫,二世白鏻、白鍠,三世季康、季庚、季般、季軫、季寧、季平,四世敏中、幼文、行簡、幼美以及白居易等。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是白溫的第六個兒子。白鍠十七歲就當了鹿邑縣尉,歷任洛陽主簿、酸棗縣令、滑臺節度參軍、鞏縣縣令,白鍠卒年時間爲大曆八年(773),當然也不可能在唐建中年間(780-783)到仙岩洞。

白鏻曾任揚州錄事參軍,但史料記載甚少,與衢州似乎無交集。

渭河白氏三世中比較知名的有季庚、季康。白季康是白居易的叔父,白敏中的父親。白季康入仕較遲,在宣州溧水任知縣十五年,唐元和年八年(813年),抱病去世。可見其初到溧水的時間是貞元十四年(798)。唐建中年間(780-783),白季康還未入仕,也不可能巡遊衢州。

白居易稱白幼文爲“大兄”,說明白幼文在家族兄弟輩中行大,白幼文也是通過科考做官,貞元十五年(799),白幼文任浮樑縣主簿。可見白居易長兄也無唐建中年間巡遊衢州的可能。

白居易生於代宗大曆七年(772)正月二十日,至唐建中年間,白居易還只是個十來歲的小孩,自然了成不了巡遊衢州的主角。當然,其弟白行簡、從弟白敏中也可排除在外。

再來看白季庚,字子申。《舊唐書》雲:“鍠生季庚,建中初爲彭城令。時李正己據河南十餘州叛。正己宗人洧爲徐州刺史,季庚說洧以彭城歸國,因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別駕,賜緋魚袋,兼徐泗觀察判官,歷衢州、襄州別駕。”

《新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父季庚,爲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說刺史李洧自歸,累擢襄州別駕。”

唐建中初,白季庚爲彭城令,因護徐州有功,自彭城令擢拜徐州別駕,賜緋魚袋,仍充徐泗觀察判官。據《舊唐書》記載,白季庚於貞元初(785)任衢州別駕。

康熙《衢州府志》卷十二中則將白季庚任衢州別駕時間定在唐建中年間。同時期,建中元年,韋光輔以朝散大夫任衢州刺史(趙鏜《府志》);建中年間,另一位衢州刺史爲趙涓。白季庚任別駕時間或在韋光輔與趙涓間。

韋光輔,代宗大曆十年(775),官太府少卿,以時用鬥秤小於漢制,奏請改造銅鬥斛尺秤等行用。韋光輔的外祖李禕是唐太宗第三子吳王恪,恪第三子琨,琨子禕。《舊唐書·傳》載,李禕少繼江王,後封爲嗣江王。景龍、開元年間,兩任衢州刺史,後改封信安郡王。李禕登爛柯山尋王質觀棋遺蹟時,曾作五言《石橋》詩。後來,韋光輔知衢州時將外祖李禕的《石橋》詩刻其計於石橋下,並撰《刺史韋公鐫外祖信安郡王詩記》及署:“大唐貞元三年丁卯歲正月景戌朔九日甲甲午朝散大夫使持節衢州諸軍事守衢州刺史賜紫金魚袋韋光輔建。”從此記中知,韋光輔在貞元三年(787)仍爲衢州刺史。

而唐建中年間衢州另一位刺史趙涓,德宗即位時,爲衢州刺史。那麼,趙涓任衢州刺史的時間當爲建中元年(780)。

民國《衢縣誌》中卻將韋光輔、趙涓知衢州刺史時間定在德宗貞元年間。鄭永禧按:“柯山碑:信安王外孫,貞元三年正月刻石。其抵任當在貞元初,楊《志》表列建中元年,相距十八年,恐非。”但建中元年(780)與貞元三年(787),相距只7年,何來十八年之說。而趙涓卒於興元元年(784),更不可能在貞元年間任衢州刺史。

由此可見,趙涓、韋光輔先後任衢州刺史的時間應建中初至貞元間,而白季庚時爲衢州別駕。據《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八十七》載:“貞元八年,於邵出杭州刺史,以疾請告,坐貶衢州別駕。”故白季庚離開衢州的時間應在貞元八年前。貞元十年(794)甲戌五月,白季庚卒於襄陽官舍。

從《舊唐書》記載白季庚於建中初任彭城令,至衢州別駕也需一段時日,可推斷白季庚奉旨任衢州別駕的時間約在建中年間晚期至貞元初。別駕爲州刺史佐官,隋初廢郡存州,改別駕爲長史,唐初改郡丞爲別駕,宋代的通判與其相似,“促獄”這項工作正是別駕的職稱範圍。

幷州、白氏、促獄、新主、建中、仙岩洞等諸多信息給了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而所有信息似乎都與白居易父親白季庚產生交集,難道是白季庚的題名石刻?

現在還存在兩個致命的問題無法解答:

其一,“幷州白具天覺”,古人雖常多字或號,但名是不會輕易改變。若“具”爲名,“天覺”是字,也均與白季庚子申不符。

其二,且不看內容,從摩岩石刻的書法看,似蘇東坡的書體風格,就大致可判定其爲北宋時期,也就是說不可能是唐。

既爲北宋時期摩崖石刻,那此“建中”應爲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題名者是幷州白具,字天覺。白天覺主要活動在宋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間。既爲幷州白氏,白天覺或許也是白居易後人。

“被旨促獄來”有奉旨任衢州判官之意。“新主”,指宋徽宗登基。“建中囗囗囗囗囗夏朔”,指建中靖國元年某月孟或仲夏。

還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侍行”。古人巡遊或外宦,常有子侍行。如遊嗣立巡遊浙東,就有“男抃侍行”。此摩岩石刻第四行缺前三字,爲白天覺子或隨從名。

經研討,建中摩崖石刻,雖不是唐代,期許中有些小遺憾,但凡事追本溯源,還以真實面目,豈不美哉?


2021年4月3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