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活出自己,还是适应社会?——《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yíng),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这一章,提出了家庭教育要完成的功课:让孩子在活出自己和适应社会中间的平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用一点“象”思维,好比是提起茶壶来泡茶,茶水顺着壶嘴冲出来,倒入茶盅里水波翻腾流动,但是并不会倒满的那个过程和状态。

这冲出来的状态,就像是孩子活出自己的样子,按照他天性,本意,天赋力量的方向去自然而然流淌。但是如果倒得太猛太满,茶就泼出来,溢出来了,满了也不能方便地端起来,只有是不满的状态,这杯茶才能为人所“用”。

在让孩子活出自己和让孩子适应社会中间平衡不容易。最常见两种极端,一种就是我不要框住我的孩子的天性,他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他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尊重他的想法。

还有一种教养,是让孩子听话,要乖,努力学习,符合学校的标准,不要有那么不同的声音,多看看别人的脸色,父母告诉他这就是社会,别那么爱出风头。

第一种孩子,很快就会被“挫其锐”了,家里面人人都尊重他想法,家外头可不是人人都那么好说话.如果把孩子放到人群中时,他们很容易在和小朋友交往中有纠纷有情绪,动不动生气,不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一会不理这个,一会跟这个绝交。他逐渐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了他。

第二种孩子,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建立不起来,在人群中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存在感也很弱,人生越来越了无生趣,即使按照父母的意愿考上了北大清华,人生就已经终结,人到中年开始抑郁,因为他们缺乏活出自己的体验,就连活着的动力都不足。

如果有一天,我们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他们将要独立面对人生的后半程,你觉得决定他们幸福与否的是什么?以终为始来看,当下,家庭教育要做些什么,是不是抓到一些端倪了。

第四章的前半段,或许给了你一个迷迷糊糊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让你去细心体会。

于是老子说,没明白,那么我来说点具体的。道,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做人做事,都不要过于尖锐,锐利,绝对,蛮狠,那种我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的“锐”,通常都会被生活教训。

不要锐,并不是说不要有目标,不要有志气,毅力和坚持。就拿目标和坚持来说,如果你一下子定很高,一下子用很大的力要去坚持,结果常常是不了了之的。

解其纷,化解纷争。真正的道,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能够看到别人要什么,也能够满足自己要什么,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和其光,每个人都有不同光芒,在一起,就要调和彼此的光芒才有乐群性,团队,夫妻,友情无不如此,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和你一样。看到不同,理解不同。

同其尘,允许别人如其所是,接纳事情本来的样子,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比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其实挑战更大。后者你只要双眼一闭,使劲鸡血就可以,但是前者,通常你需要很大的定力,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去学会真正看见自己的孩子。

再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平衡问题,有没有发现,这何止是孩子的问题,简直就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

请问各位父母,我们自己这个平衡又做得如何呢?在婚姻关系中,在职场中,生活中,社会中,在生命面对的各种挑战中,我们如何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呢?

真正的家庭教育,回归本质,就是父母的人格修养,自己”功课“还没做好,就别来瞎辅导孩子“功课”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