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提問》——令誰遺憾的結局?

      有幸能跟隨李松蔚老師來共讀這本《循環提問》,這書的第一個案例是施耐德一家。案例講述的是施耐德夫婦的婚姻出現了問題,經由別人的介紹找到了德國系統式治療師及諮詢師西蒙進行諮詢,並隨後展開的治療過程。

      在諮詢的過程中,施先生與施太太爭吵的內容是,施太太的抑鬱狀態是“婚姻問題”的徵兆呢,還是“躁狂抑鬱症”的症狀?施先生傾向於是因爲太太得了精神類的疾病,希望太太去進行精神科的治療,他認爲太太的病是他們婚姻問題的主要原因;而施太太覺得問題在於她和施先生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要改變的是關係,而不是她的疾病。先生認爲要改變的是太太,而太太認爲的是先生應該做出改變。

     

      治療的過程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循環提問》這本書,令我引發思考的是這個案例的結局:由於孩子的原因他們無論如何都想在一起,基於這一點施先生和施太太進行了一個協商,將一樓作爲先生的空間,而二樓作爲太太的空間,彼此共處,但互不打擾。作爲父母,他們繼續彼此合作;但是作爲伴侶,他們卻是分開的。對於局外人來說,例如鄰居們,他們過着正常的家庭生活。並且施先生爲自己找了個女朋友,而施太太自己也擺脫了她的生病狀態。

      說實話,這個結局令我唏噓不已,並陷入深深的思考,先說說我的疑惑:

1、這樣的治療算結束了嗎?這兩人的婚姻並沒有得到改善,並且進入了另一個奇怪的、虛僞的狀態;
2、西蒙這麼厲害的大師,怎麼沒有令兩人的婚姻有一個像樣的結局呢?要嘛離,要嘛努力爲彼此的關係去互動。

    於是,我反覆地聽了李松蔚老師的第四節課,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1、李老師說到: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很容易先去看到沒做到的部分,因爲要談沒效果的部分是很容易的,而且那個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所以,我們要令自己先不要談什麼地方沒做好,而要先談什麼地方我做到了,或者哪些部分是有效果的部分。

從這個角度,我思考施太太的狀態,是的,這次的治療結局與我的預期差距很大的。但站在施太太的立場上,至少通過這次的治療,令她擺脫了抑鬱的狀態。這和她最初來找西蒙初衷是一致的,她認爲她的抑鬱是由婚姻狀態引發的,但如果這個婚姻狀態能調整到不讓她發病,這也是一種方式方法,不是一定要婚姻美滿才能擺脫病症。有時我們會在治療中迷失自己,忘記本來我們所想要達到的效果。

2、系統治療給到的不是一個最佳方案,而是一個經過權衡的、適合當事人的、性價比上最高的方案。這樣的方案是以當事人的意願爲出發點,尊重當事人的決定和選擇。(前提是這些選擇不是傷天害理的)

      我們總是期望着婚姻中兩個人的關係是和諧完美的,所以我纔會一開始抱着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爲西蒙能幫助施耐德夫婦迴歸到一個完美的婚姻狀態。但事實是,很多問題不是一下子能夠解決的,這其中涉及到兩個人的狀態、能力和認知。很多時候我們都急於去解決問題,而問題恰恰出在我們過於着急。說實話,我對施先生在婚姻存續期間另外找了個女朋友這件事十分不認可,但這點我暫且放下。更多的,我站在施太太的立場上去思考,目前的這個狀態對施太太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

(1)通過治療她至少令自己擺脫了抑鬱症的狀態,令自己重新恢復健康;

(2)當她從抑鬱的狀態走出來時,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婚姻的狀態是因爲她與施先生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而不是她的病症造成的,那麼她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和罪惡感。

(3)而目前的她暫時無法再做出進一步的進展,也許是因爲目前她自己都搞不定自己,不如暫時放下關係中的亂麻,先把自己照顧好、理清楚了,再去理關係。

(4)有些事,不是施太太看不到,而是她不想看、拒絕看。

      在思考這些關係的時候,我感覺在親子關係上也是如此:

(1)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爲是孩子的錯,是孩子的不聽話造成了親子關係裏的惡化,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是我們自身出現了問題才導致關係的惡化。

(2)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先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在狀態,自己的狀態如果一團糟的話,要先把自己理清楚了,再去理關係。而很多時候,當你把自己理清楚的時候,親子關係也在這個過程中在慢慢地修復。

(3)不要期待問題能立刻得到解決,問題的解決程度來自於自身的認知和能力,光靠治療師的引導是不夠的,關鍵還是自身的不斷成長,當自己的認知和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問題的解決方法自然而然會呈現在你面前。

最後,我想說這一課帶給我的感悟是:沒有完美的治療方案,只有適合當下的自己的性價比最高方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