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天才

有一句很知名的話,“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早在2000多年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說過:“凡是偉大的天才都帶有瘋狂的特徵。”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著名的藝術家,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比方說,精神分裂,畫出“斑點密集”作品的日本畫家草間彌生;“性格偏執,用明亮的色彩復仇”的文森特·凡·高;“從小就癲狂,把夢境轉化爲畫作”的達利等。


談及梵高,應該是一個最符合標題的天才,梵高有一顆敏感脆弱的心,瘋狂的靈魂裝在普通的外殼中。可就像羅曼·羅蘭所講,“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舊熱愛生活”。梵高選擇做牧師的時候,他不止傳教,還鑽進礦井和那些煤炭工人一起勞作,把自己完整交付出去,是體驗派的。梵高表示, “在艱辛和絕望面前,他們仍然堅持信仰,憑着耐力和尊嚴艱苦勞作,他們是擁有‘本真’的人。”

那時的他,放棄了“體面 ”,直面“本真 ”,他的整個生命似在燃燒,夜以繼日地,在最骯髒、最黑暗、最窮苦、最陰鬱之處燃燒。他希望將自我的燃燒凝聚爲一點點光亮或溫暖,讓悲慘的人得到一絲慰藉。

生命之光在最黑暗處發亮,它微小、脆弱,在狂風中搖曳,卻因爲黑暗之極、絕望之極的背景變得格外刺眼、格外美妙。梵高最早的奉獻不爲藝術,也不以藝術爲載體。但從本質上來說,對於梵高而言,藝術和宗教都具備了安撫人心的特質。


繁星點點下,梵高用透明清澈的眼睛閱讀他內心的宇宙,“星夜下豔麗的花朵燃燒般的怒放,雲朵在紫色的霧靄之中旋繞印在文森特湛藍的瞳孔裏。”

Starry starry night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如果能透過一幅畫抵達一個人的靈魂,太多的話語也不過蒼白。

梵高的偉大,在於他對世界的愛悲壯且深沉,在於他所追逐的東西純粹至極,儘管當時的世界完全拋棄了他。藝術裏的大愛,體現的應該是人活在世間的苦難,對苦難的產生的悲憫,以及由悲憫昇華而成的力量。至極純粹的代價,必定是至極的苦難和孤獨,爲世人所不容。這樣的人,往往被認爲是瘋子。


康德認爲,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我們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時間與空間是我們的兩種直觀形式,而時間、空間乃是人類感知的方式,並非物質世界的屬性。我們觀照事物時,不僅心靈會順應事物的形狀,事物也會順應心靈。那麼,如果從哲學層面來說,梵高眼裏的星空即是他心裏的星空,他經驗世界的星空聯繫着他超驗世界的星空。他試圖從內心,從他的 “直覺、靈感、衝動和良心 ”來尋求作畫的靈感,以這樣的靈感去觸摸超驗與終極。

穿過黑暗的玻璃,一切猶在鏡中:生命,就是離別、逝去和不斷動盪——除此之外,我們不知道生命的其他含義。對我來說,生命會繼續孤獨。除了穿過黑暗的玻璃,我從未感覺我更依賴任何人。


瘋子與天才,或者說精神疾病與天才之間又是怎樣聯繫的呢?

它們之間的第一個聯繫,我們稱之爲“節奏的契合”。雙相情感障礙,這一獨特的週期性疾病節律的變化,與自然界的循環往復和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死亡與重生”“黑暗與光明”的更替,有着驚人的相似!

“憂悶始於秋季,到春天‘樹木生長的時候’就轉爲興奮”。早在2000多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觀察到,雙相情感障礙多發於春秋兩季。

到了現代,雙相情感障礙的節律模式,從臨牀角度看更是如此:情緒晝夜變化,睡眠普遍受干擾,發作具有季節性週期。雙相情感障礙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節律!

而絕大部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也遵循這種“節律”特點。有人曾經列舉出,梵高在1881—1890年的十年間,每一年的各個月份創作的油畫、水彩畫和素描的總量。結果發現,創作高峯總出現在夏秋兩季,這與抑鬱及躁狂發作的高峯有相當明顯的重疊之處。梵高自己也是一個懂得精神疾病、情緒及藝術創作上的“節奏”的人。


國外許多醫學工作者經過大量比對研究分析幾乎大部分的作家和藝術家,都經歷過劇烈高效的創造性時期。這些“極具創造性”時期的表現特徵爲:激情、精力和自信心增加;心理聯想速度提高;思維流暢;情緒高漲;幸福感強烈……當問到他們這段時期內的睡眠狀況,幾乎所有人都說他們壓根無須睡眠!還有一些藝術家說自己在這段創造性時期“更加焦慮”“幾近自殺”,感到“恐懼”“興高采烈和鬱鬱寡歡混雜在一起”,還有“一種近乎絕望的壓迫感”。

以上這些藝術家創作高峯期的表現,很有可能就是躁狂發作時的症狀,換言之,這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

天才和瘋子之間的聯繫一直是這樣犬牙交錯,糾纏不清的,究竟天才引發了瘋癲,還是因爲瘋癲而變成了天才?這個誰也說不清。

有的時候,心理疾病就是這樣一種既能夠終結生命,也能夠承載生命的疾病。就像火既有創造力也具有破壞力的本質一樣。心理疾病也能讓人類在苦痛的烈焰中接受鍛造,淬取出對生命至真至純的愛與領悟!同時,它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告訴我們,有種生存狀態,未必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如何尊重他們的不同值得我們深度思考~…


【詳參個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康德歷史哲學,梵高傳等,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