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反覆修正閱讀的方法

最近是把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言的《論語譯註》和江西人民出版社陳典譯註的《論語》、楊伯峻的註解本參照着看,但發現前兩個本子不是太好,前者簡陋,而且二者在釋義上一些地方我覺得並不是很恰當。楊本畢竟時間比較早,有的地方解釋比較簡單,不能完全滿足我的閱讀要求。

今天放假有時間,早晨起來,在微信讀書翻了翻《論語》電子版,這種公版書,出得特別多。我找了一下其他幾個版本的《論語》釋本對比看了一下,發現北大出版社的楊逢彬的《論語新注新譯》的簡體字版不錯,很詳備。一這個本子裏除了有常規的釋義和解讀外,有古人各注本釋義作爲輔讀,還有就一些字詞進行考證梳理,最有價值的是,它把《論語》中各章中提到的相近或說明同一個道理的語錄做了互注和標明,這個就很好,璧如,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中的“立”,和“三十而立”中的“立”的含義,等如此。可以從整體上把握論語。

另外要提一下作者。作者楊逢彬先生可是淵源有自的,家學深厚。他的祖父是楊樹達,那是我國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大家和音韻學家,他的叔父是著名學者楊伯峻,他的《論語》注本,無疑一直以來最爲權威,最爲暢銷的。而楊逢彬先生這本《論語譯註新譯》,無疑是匯聚了三代人對《論語》研究的精華,三代人薪火相傳,也是一段學壇佳話。

楊逢彬先生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以對於《論語》歷代註釋系統查找和梳理,對分歧詞義進行比對和考證,用現代的索引技術進一步發展了國學註釋工作,堪稱經典。

楊逢彬這本《論語新注新譯》內容很豐富,所以我決定放棄原來的本子,以這個本子爲主,並參照其他本子。

今天上午一口氣把“里仁篇”給讀完了,不讀不以爲快啊。如果按最初計劃的每天讀一節那幾乎做不到,就如一天只吃一粒芝麻,都感覺不到喫芝麻的快感,況且一大盆芝麻在面前,猴年馬月才能數完呢。

所以我最近不斷在反覆和摸索讀《論語》的方法和日更的方式,不斷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建立中。這也是一個“學而時習之”的過程。

最初想得簡單,每日讀一小節做日更,做了幾天發現進度太慢了。我初步估算了一下,《論語》20篇,每篇平均22小節左右,那共有約440小節,如果一天讀一小節日更,那一年都讀不完一本《論語》,那學習流程拉得太長了,根本喫不飽。我不是做《論語》研究,所以沒必要做的這麼專。閱讀是有連續性的,有時我一個上午讀了一章;況且從內容上看,《論語》中語錄反覆闡述就是“仁”“孝”禮“信”這幾個中心思想,只是層次和場景不同而已,只有系統的讀,跳出來讀,才能全面把握儒家思想。

今天不但把閱讀版本做了一個釐定,同時還找了一個完全只有原典的版本,準備上下班路上聽,在反覆聽的過程中進一步記憶和理解它的涵義。

這幾天的《論語》閱讀也是爲以後繼續補課國學經典做學習方法上的探索,也慢慢有點感受。

一是國學這個課必須補。只有真正進入讀了才能理解老祖宗真的是給我們留下了巨大智慧財富,我們不去學習真是一種愚蠢而不自知。中國智慧真的是源遠流長,萬變不離其宗,這種智慧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工作上依然是非常有實際作用。那些人生、職場、情商等養成的雞湯文章在它面前就是幼兒園水平。

二是在讀的過程中有耳提面命的作用,會不自覺地對照自己的行爲。久而久之也許會有進步吧。

三是逐漸理解中國文化裏的所謂糟粕問題。孔子其實給的是一個“道”,是原則。具體實施和運用也是與時俱進的,沒有過時之說,只有理解不同。

四是讀歷史真可明智,誠不欺也。後悔過去浪費太多時間,如果早開竅,早點找到人生的指引,也許可以少走不少彎路,可以優秀一點。不過,命數如此,也翻篇補回去了。

五是總結了一下自己的閱讀方法:像《論語》這樣的經典必須反覆讀,第一步是先初讀,把釋義和思想搞清楚,第二步閒暇時間反覆誦讀和複習,爭取背下儘量背下重要語錄,就像對於英語單詞一樣。過去私塾不斷誦讀很有道理。最後是整體閱讀,提升對於全書的理解和把握。

這個方法可以用於後面繼續其他國學經典閱讀,當然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也不斷反覆和修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