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別人時理所應當,接受幫助時心生歉疚,是什麼讓“我不值得”!

今天我在羣裏,看到一位同學分享自己這樣的一個困惑,很有共鳴感,記錄下收穫。

這位同學說:“當別人給我一定的幫助時,我會想着必須把這個人情還回去,千萬不能虧欠。因爲我心想我不值得別人這樣的付出,我不配得到心裏最想擁有的美好。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剛上大學的場景,每次同學幫我佔個位置,尤其是不太熟悉的同學幫了我這個忙,我第一時間,會點頭示意感謝,而且嘴裏連說幾句“謝謝”。次數多了,同學會略微有些抱怨地說道:“搞那麼客氣幹嘛?就佔個座兒而已啊!”

第一次接收到這樣反饋的時候,我以爲是同學也是客氣的回答。沒想到當有一天我在跟自己的女朋友交往時,她也會覺得我過於客氣,搞得兩個人像陌生人一樣。聽到這種話,其實我當時是窘迫的,只有呆呆地回她:“習慣了。” 

擱在當時,坦率地講,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習慣性地客氣,不喜歡虧欠人情,哪怕是別人幫個很小的忙,如果我不還回去,心裏總不是滋味兒,總感覺自己偷別人什麼東西一樣。

但是這樣的場景,卻在我心裏面也埋下了一個自我覺醒的種子。

後來在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跟着教練學習療愈。我才漸漸懂得小時候因爲成長環境,培養出來的“低自尊感”,會讓自己在自我認同,愛自己的方面,經受一些卡點。

當自己無法做到愛自己,接納本來的自我面貌時。我們的很多行爲,都會跑偏了,比如一個人幫助了我,這會讓我覺得自己“索取”的太多了,這種情況跟我以前的認知不一樣啊。

以前要麼是家人讓我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敢有半句怨言,做對了很少獎勵,做錯了責罵不斷。我內心習慣了這種方式,我怎麼可以接受這樣的“愛”呢?我們會本能地感覺不可思議,甚至會懷疑別人對自己好“肯定有什麼目的!”

因此我們會立馬通過感謝,並且伴隨着很多客氣性舉動來進行自我防禦。目的只有一個,讓自己心裏覺得--我不欠你的。

但是這樣做的弊端,就是我們往往會拒人於千里之外,自己習慣性地孤僻,別人不敢跟你開玩笑等等。

其實內心的苦,內心的孤獨,只有自己夜深人靜的時候,纔會知道。多少個黑夜,我們渴望有人擁抱,多少個聚會當中,我們多麼渴望放下包袱,不怕欠別人人情,該喫喫,該喝喝,該跳跳。

我們渴望,能夠大大方方做一個“敢要”的人。

我們知道,沒有人喜歡只會“索取”的人,但也沒有人願意親近只願意“給予”的人。因爲當我們在過度給予時,就剝奪了別人“施與”的權利。我們做了“好人”,卻把別人變成了“壞人”。所以,凡事皆有個度。

這個“度”,長飛教練給了一定的回答,就是“施與受能量的平衡”。當這個能量不平衡的時候,我們以及對方都會感受到不舒服。

教練還表達了一下她對於“施與受平衡”的感受。就是在接收的時候,我是有一種自信的。這個自信就是,我或早或晚都會爲對方做一些什麼,在她需要的時候,以她需要的方式。不急於一時,也不是因爲我一定要回饋什麼,只是因爲如果我可以,我就會去做。

我也不太糾結跟某一個人的施受平衡,所有人給我的,都是愛,是他們對我的愛,也是宇宙對我的愛。所有我給出去的,是我對這個人的愛,也是我對生命和宇宙的愛。所以在生命這個層面,我總是平衡的,內心也就是平和的,我不會因爲別人幫助了我,沒有及時回饋而心生愧疚,覺得自己佔便宜了。

捫心自問,我自己很認可這樣的心態。但現在還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對生命和宇宙的能量,還無法連接到這麼寬廣的能量。

平時遇到別人幫助我時,依舊會有一絲緊張,正如今天這位同學的困惑一樣,會想着急着還回去。但內心多了一絲覺醒,會跟自己對話:“我知道我是可以愛自己的,我知道我是值得的,只是在這個值得上面,我還有一些功課要做,我是不是可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呢!”

這種處理方式,對於目前正在學習和有了一定覺知的我來說,是合適的。我想因爲“低自尊感”帶來的卡點,在我的生命中在一點點被療愈,一點點變得更有力量。

自我的成長,從來不是一句空話,你的每一步行動,突破,都在不斷地給自己正反饋。而敢於接受別人的幫助,或許是你開始成長的第一步。加油

成長的路上,希望有你相伴,歡迎留言、點贊,你留下的每個樣子,我都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