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紅柿引發的“血案”

一次,傅首爾去喫飯,點了一個西紅柿雞蛋湯,結果,服務員端上來一份聖女果雞蛋湯。

傅首爾瞬間覺得自己被騙,跟服務員大吵一架。雖然聖女果又稱小西紅柿,但它畢竟不是西紅柿。

不吵,擾亂自己內心的秩序,吵,維護自己內心的秩序。

吵與不吵,以自我內心秩序的重要程度決定。

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在與自己做鬥爭,地鐵上有人不小心被踩了腳,一句話可以解決的事。如果對方堅持不道歉,被擾亂的內心秩序,頃刻崩塌,不是大吵一架就是大打出手。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任何一件事都能成爲引爆點。

今天看到一篇微博,一個人吃了一個西紅柿,發現很好喫,發微博記錄了一下自己的感受。

評論區風起雲湧,大概評論內容分以下幾種:

1.非黑即白,“你光說西紅柿,怎麼不提西藍花?西藍花招你惹你了?西藍花也很好喫。”

發微博的人,只是在喫西紅柿的時候,記錄了當下最真切的感受。沒提其他蔬菜,不是不喜歡其他蔬菜。用別人單一表達否定全部,是“非黑即白”,甚至有些顛倒黑白。

2.極端概括:“西紅柿那麼好喫,你是不是隻喜歡喫西紅柿,每天都喫,每年都喫,只吃西紅柿”。

喜歡喫西紅柿,只是喜歡正在喫的那個西紅柿。不是所有西紅柿都像手裏的這個那麼好喫,也不是一定喜歡所有的西紅柿。

這種以表面表述涵蓋全部,是片面又極端的概括。

3.自以爲是的讀心術:“你喜歡喫西紅柿,是不是想告訴我們也要喫西紅柿?覺得我們不應該喫肉?”

喫西紅柿是個人行爲,我說我愛喫西紅柿,沒說不喜歡喫肉,更沒要求其他人不能喫肉。

把自己的臆測強加在別人身上,武斷且不理智,容易滋生生氣,失望,怨懟的負面情緒。

4.對立式:“你是不是故意的,明明知道我不喜歡喫西紅柿,這個世界有很多人喫西紅柿過敏,知不知道?你喜歡就發出來,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自私!”

把別人的感受,當成對自己的負面影響,認爲我不喜歡,別人誰也不能發,發就是攻擊自己。

5.應該思維:“微博明明可以發些正能量的東西,整天發這些沒用的,不知道在想什麼?”

自己希望看到正能量的東西,而你不發,對你的期待變成怨念。自定義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旦,自己的期待沒達成,錯的都是別人。

6.跳躍性思維:“你喜歡喫西紅柿,一定是素食主義者,是不是除了西紅柿,其他都不喫?”

用一個看見的事物,聯想沒有根據的結論,喜歡西紅柿就是素食主義者,立馬貼標籤。這種思維沒有支撐點,利用認知慣性,會不斷向好與壞的極端猜想靠近。

這些理論結果是不是很熟悉,類似的事情天天在微博上演。

用單一認知,評價別人一個感官表達,生活在以自我爲中心的意象裏。

於是,誕生了很多網絡噴子,他們用主觀激烈的言論,對每一個表達者口誅筆伐。

陳銘曾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發了跟女兒的自拍,原本溫馨的一畫面,被網友的污言穢語,變成災難現場。

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微笑着跟全世界打招呼,得到的是無端的惡意和謾罵。

她的笑天真單純,世界某處卻暗流湧動。

人們習慣“先行而後知”,很難做到“知而後行”。

一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心是髒的,看到的自然也是污濁。

如果做不到“知而後行”,就適時閉嘴,認知的扭曲如荊棘叢生,伸展的枝蔓會成爲刺傷人的利器。

事實的本身,就是一個人吃了好喫的西紅柿,記錄下真實的感受。僅此而已,我們從這單一的記錄中推測不出任何其他信息,也沒有必要推測出其他信息。

客觀瞭解,客觀表達,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也別把別人不當回事。

只是喫一個西紅柿,享受它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