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离去,躲避,避开。孔子说,有贤德的人,未尝不想经世济国,施展抱负。但是,当遇到国家无道,昏君在上,奸臣在下,贤者不会跟他们死磕,会以避世隐居为上策,这叫“辟世”。

或者,移民外国,去乱国,适治邦,这叫“辟地”。

又或者,看见君王对我的脸色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尊重了,甚至有点难看了,那我赶紧自觉撤退,走!这叫“辟色”。

还有呢,君王跟我,不仅脸色难看,说话都已经有点难听了,赶紧走!这叫“辟言”。

孔子又说,当世的君子,像这样隐遁而去的,已经有七个人了。哪七个人?不知道,有人根据《论语》中涉及到的类似人物,梳理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等七人,仅供参考。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点半了,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论语《宪问篇》的第36章。

公伯寮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这里的愬,同“诉”,投诉,说坏话。当时子路在季孙氏做家宰,公伯寮向季孙氏诬告子路,说了一些不利于子路的话。而季孙氏,已经受了公伯寮的影响,开始对子路有看法了。

子服景伯是鲁国大夫,就跑来告诉孔子,公伯寮在季孙氏那里说子路的坏话,夫子——这里指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

不过,我的力量,还能让季孙氏明白是非,并把公伯寮明正典刑,陈尸于市朝。

孔子拒绝了他的好意,说:“道之将行,那是天命。道之将废,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天命何!如果他的谗言,就能把子路给废了,那也是命该如此。如果天命要我的道行之于鲁国,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么样!”进而言之呢,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这里说的是孔子做人做事他是有原则的,遇到了小人,即便有牌也不一定非得把牌用尽。人家进谗言说起来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就把人干掉,直接明正典型,暴尸三日,不符合孔子的价值观。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学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原文。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这一章分两段,孔子说:作为一个贤明的人,他会辟世,这里是躲避的意思,躲开离去的意思。就是有贤德的人,他未尝不想经世济国,施展抱负,但是当遇到国家无道,昏君在上,奸臣在下,贤者是不会跟他们死磕,他们会以避世隐居为上策,这叫辟世。

第二个就是移民。因为当时诸侯国看起来不是一个国家,像鲁国、齐国,他和现在国与国之间不同。当时的诸侯国相当于我们现在各个省,你在这个地方施展不了抱负,施展不了才能,你可以到别的地方去求职。

像孔子似的,他当时在鲁国不受重用了,受排挤了,那他就想去卫国,想去其他国家寻找机会,这叫辟地。

再一个就是当然看见君王领导对自己的脸色已经是没有以前那么尊重了,有点难看了,这个时候要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发现不好,道不同不相为谋,赶紧自觉撤退,辞去这个位置。

第四条就是辟言。就是不单脸色难看,说话也已经难听了,很不尊重人了,眼看就要吵起来了,更要赶紧避开,不要再在那待著了,已经没有意义和价值了。我们君子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那一份傲骨。

大家听到这里以后,肯定会有疑问,大哥,你不是一直说孔子是积极入世的吗,要求我们努力上进,报效国家,报效社会,那为什么这里面说孔子还说要避世呢?

其实这里是不矛盾的,我们当然要积极入世,积极出来做事情,但是也要分情况。

以前我们多次强调过,儒家思想它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还会说,明哲保身!

首先要保全自己,生命是父母给的,但又不全是父母的,每个人出生他都带着一定的使命,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使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下去,你才能真正的有机会做贡献。

否则的话,碰到点什么事,就把自己怼死了,那还有未来吗?就没有了。

在乱世的时候,国君很昏庸,不明是非,不辨忠奸,这个时候你跟他死磕,抵触他,顶撞他,给他对着干,明知他不行,他听不进你的话,你还跟他死磕,那不是自取灭亡吗?

比如说商纣王时期的比干,他知道妲己去祸乱后宫,就去进言。妲己嫉恨了他以后,就说自己有一个病,需要一个一颗七窍玲珑心做药引子才能好,纣王那么喜欢她,说那谁有啊?哪里人能有这样的心呢?

说有,真有,我们比干丞相他就有这个心。商纣王一听,挖他的心有点于心不忍,但她一撒娇二上吊,纣王就不受不了了了,就说那行吧,为了自己的爱妃就置比干于不顾,最后比干被挖心而死,。

比干死了倒成就的英名,但是他真正能再做什么吗?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只能说是英雄的遗憾。

所以前面的章节也多次强调过,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有很多关于这样的论述,大家可以看一看。

孔子他是非常珍惜生命的,他也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在乱世中相处。

如果不行,那那就该辟的辟,该隐的隐。大家都听说过,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就是隐士分为三种。

一种是在朝廷做官,人在做官,依然是隐士,能够明哲保身。另外一种就隐于市,就普通老百姓中间,这也是一种隐。第三种隐,就是隐于野,就直接到深山老林里去隐起来了,这也是一种隐。

至于这三种隐到底都有什么含义,以后有机会再说,不在这里占用时间了。

孔子又说,当世的君子,像这样隐遁而去的,已经有七个人了。哪七个人?不知道,有人根据《论语》中涉及到的类似人物,梳理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等七人。

这7个人都在论语中出现过,都不同程度的对孔子进行了评价,有的是讥讽,有的对他特别的推崇。

像仪封人,见了孔子以后就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有了他,国家的文化传承就不害怕了。下一章将要出现的晨门,也是其中之一。

有的是对孔子进行讥讽的,说孔子如丧家之犬。孔子说:哎呀,你说的比喻太对了,我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说孔子这个人能屈能伸,遇到别人讥讽嘲笑自己的时候,也能够坦然受之,而不是勃然变色。

不是说我跟你急,而是能够敢于接受,对于这些隐士,他还是很尊重的。

这里关于君子避世的说法,孟子也有个类似说法:

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极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就是如果君王对我以礼相待,言听计从,那我就留下。如果礼貌还在,但是我的话他已经不听了,就离开。这一点像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对他就是以礼相待。但是说话不听了,他就离开了。

其次,如果虽然还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但是对我礼数很周到,也可以留下,等一等,给别人一个机会,也可能在那种环境下对方不方便,因为有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协调,也是可以的,稍微等一等。

如果说礼貌也松懈了,就是心上根本就不在乎你了,说话言语之间也吐露出不敬来,那就赶紧离开。

这个时候君子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叫穷,他不做事就没有人发薪水,就没有生活来源,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吃不上饭了,饿得出不了门了啊!

这个时候,君王知道后就说:哎呀,我不能行他的道,不听他的话,反而让他在我的土地上挨饿,这是我的耻辱呀!

也就是说一般领导他即便不用,也不至于做的太过分,在他的土地上让你饿死了,这对于他自己也是非常不好的,会落下一个骂名,说有麒麟之才而不用,却让他饿死,这是要受人议论的。

所以他如果接济你,给你点衣服,送一点食物,让你活下去。

这个时候你不要说太过于讲究气节,我就是不要,宁可饿死,你给人置气呢?他不是你的敌人,可以接受馈赠,先保持身体,让自己活着是标准。

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避世隐居,最后立志不食周粟,被活活饿死。饿死了就没有机会了,再也难以真正的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了。

因为事情都是变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机会总是有的,机会不到的时候沉下心,机会到的时候抓住,这才是一个比较明智的正确的选择。

管子也说过:贤者处身乱世,知道自己的道不可行,他只是隐退起来,也不说话,保护自己,不要被暴政伤害。

如果一心要伸张正义,要跟暴君奸臣死磕,进,伤害了君王的权威;退,危及自己的生命和家庭。所以,退身并不是放弃原则,只是等待天时,等待暴政循环过去,政治重新清明罢了。

再举个例子,就是王阳明,他曾经写过一个奏折,痛陈时弊,当时的那个皇帝躲在后宫不上朝,整天在后宫玩女人,从来不理朝政,整个大权都落在宦官手里,弄的国家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王阳明气不过,觉得我既然食君之禄,我就要尽责任。

于是写了一封这个奏折,说的非常委婉,但是该表达的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因为他本身就具有闻名,名气特别大,威胁了太监,也威胁当朝的小皇帝。

结果这些人就要置王阳明于死地,与他一同受刑的,还有好几个人,在受刑的过程中,就被板子打死了。

王阳明呢,应该是天佑圣人吧,到他的时候,行刑的人也害怕了,宦官当官的也害怕了,在他打他的时候手下留情,才逃了一命。

如果当时王阳明在那的时候就死了,哪有后来的心学呢?所以说君子真的要审时度势,不要死磕,因为你觉得你的命是命,他认为你的命如草芥啊!

那退就是放弃原则吗?不是的,第一是不同流合污,不和他一起做坏事。第二,在退回来以后,依然会加强自己的自身修养,充实自己,等待机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就可以再次出来做贡献。比如说王阳明心学悟到以后,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发现除了他不行,别人干不了了。

有一个兵部尚书,姓王叫王琼,就推荐了他,那结果他率兵剿匪,就平定了南方多省的叛乱。后来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也是王阳明平掉的,如果没有王阳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吗?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就是分成两个方面吧。

如果你是做老板的,做甲方的,不要以为自己给钱就是爷了,要时时礼贤下士,对待你的员工和下属要好一点,最起码要尊重,他们才会好好干,同心协力。

如果你是做下属的,做乙方的,不能贪图利益,去吃回扣啊,或者说去做有损于公司,有损于老板的事情,不要在那里混日子,能干就好好干,发挥作用。

不能干,或者说觉得不合适,发挥不了才能,那你就赶紧走人,去找新的合适的岗位去,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施展才能。

所以说整篇这里面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对于君子作为贤者来讲,要审时度势,该避的要避,要保全生命,明哲保身。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要么辟世,要么辟地,这个地方不行,我让别的地方去。如果不行,我到卫国看看有没有机会,然后看到别人脸色不好了,或者是言语上都已经很不敬了,那就充分说明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那该走的就走,不要死乞白赖的。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早晨6点半了,我们继续学习下一章。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一章真正提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前我们也提前讲了。

明天关于这一段对话,我们再进行详细的解说,希望大家到时候能够认真聆听并积极回馈。感谢大家,明天早晨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