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手機

孩子爲什麼會玩手機?

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種動機理論,該理論假設了所有人都試圖滿足的三種需要:能力勝任感、歸屬感和自主性。能力勝任感指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件事某項任務;歸屬感指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自主感指讓孩子在規則範圍內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德西和瑞安還表示: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會表現出各種行爲問題 。如果這時手機或手機遊戲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很自然地,手機就對他們就有更大的吸引力。

比如說,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跟不上學習的進度時(缺少能力勝任感);當他們沒有朋友時(缺少歸屬感);這都有可能讓他們在手機或者手機遊戲的虛擬世界裏,找到一級級闖關的成就感、勝任感,還可以自由選擇遊戲策略、如何練級打怪的自主感。

沒有誰可以毀掉下一代,很有可能是上一代和跟不上時代!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玩手機,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沉迷於手機,就像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看電視,但是並非所有的孩子看了約定的時間之後,還耍賴要接着看,父母不同意就哭鬧威脅。

這裏面就蘊藏了貌似很深奧的父母教育方式:

父母平時陪孩子的時間多不多?手機是不是被用作孩子的“住家保姆”?

父母是怎麼定義手機的用途的?用於和親戚朋友、同事的社交?還是手機上玩遊戲、刷視頻?

父母自己是否在孩子面前長時間地玩手機?

在家裏,父母是明令禁止孩子使用手機,還是堵不如疏的管理方法?

父母有沒有和孩子協議好規則:什麼情況下可以玩手機?玩多長時間?看什麼內容?

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是否用手機滿足孩子?

當孩子試圖以哭鬧的方式“威脅”大人時,父母是怎麼做的?

上面的每一項,最終都可以歸結到父母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這都會影響到孩子對使用手機的態度。

一味禁止,只會適得其反:無論怎麼防,孩子對於電子科技產品的好奇心,是絕對不會減的,“圍堵”的方式不準孩子碰手機,只會更加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對手機的興趣更濃厚,逮住機會就猛玩一把,更容易沉迷其中;而且當下,上網課也會在未來孩子的教育中佔有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所以堵不如疏,可以讓孩子接觸手機,但是必須是有限制的玩。

比起電子產品,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陪伴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家長最重要的不是指導或嚴厲的批評,而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比如每天給孩子60分鐘的專注陪伴,可以和孩子一起讀讀故事,下下棋,玩玩遊戲。這會讓孩子在家庭裏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榜樣的力量:如果大人回家後機不離手,看直播、玩遊戲,卻聲嘶力竭地要求孩子遠離手機,可能嗎?!有時候,我要求米寶不要看視頻的時候,他會反問我:“你怎麼還看手機啊?”

提前約定好規則:教育不是在孩子闖禍或者出問題之後纔開始,教育應該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規則,如孩子放學後可以看多長時間的電視就要寫作業,或者必須先寫作業在看電視等。孩子參與到制定規則的過程中來,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設立規則的必要性,以及孩子自己在其中的責任;往往有他們自己參與的規則,他們也會樂於遵守。

比如要求每天用手機看視頻,最多隻能看10分鐘,如果看視頻,儘量在電視上或者投影儀上,每天不超過30分鐘。

增加戶外活動/運動,爲孩子提供一些課外興趣班的選擇,讓孩子可以有所選擇(自主感),並在參與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游泳),如果父母能夠進一步的支持、鼓勵孩子,會極大地提升自己的勝任感。陪孩子一起玩玩具,也可以很有效地讓孩子們遠離手機等電子產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