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寫作方向是必須的和重要的

最近兩天很傷神自己的寫作方向或是研究方向,一直以來廣種薄收,這明顯不是一個好農民。一個好農民除了辛勤耕耘外,懂農時懂耕種技術外,還得懂得利於自己所長、地之所長與市場需求,搞專業化生產。不能白菜種兩棵,胡蘿蔔種兩棵,大蔥種兩棵……這樣自家自給自足小農經濟還行。如果想要出點經濟效益,或是培養出個現代化種植模式是不可能的,寫作亦是如此,天天自嗨沒啥要求可以,但是想成爲某方面專業研究者或寫作者,這就不行。必須收縮戰線,專於一隅,不能再瞎子摸象。

最近爲此煩惱,這也是好事,說明我開始有自覺的意識了。

參加007寫作組,我是沒想從它那學到什麼寫作方法和經驗,我就需要有一個外在的不斷的雞血和聒噪提醒,不能鬆懈和放棄。有人一起跑,比較容易跑到終點。

現在就開始找一個自己的打井點,然後專注地挖下去,不能天天東挖一耙西敲一錘,那永遠都挖不到出水點。

像曾國藩所說的那樣: “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可是要找到一個好的挖掘點,也真非易事,也許要經過很長的一個摸索過程。

要找到一個方向,首先得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和興趣,我的興趣偏向於人物傳記,能力上書評比較好把握。但是仔細一考慮,寫哪方面的傳記,哪個朝代、哪個方向、哪類人還是沒有方向。

另外,平時多寫於書評是很有好處的,因爲你無論做哪方面研究肯定都要讀書,讀書者必可寫一書評,這也是對文筆邏輯和思想的訓練。

一直想寫一本《赫德傳》,但是現在中國與西方關係惡化,牽扯到如何着手於中西關係,這也是一個很難把握的事,同時中西關係人物研究又牽扯到大量英文資料的閱讀和查詢,這種工作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現在中外關係史、晚清研究已經很成熟了,我怕是搞不過研習已久的專業學院派。

所以我甚爲糾結,另一方面,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專題研究也是有興趣的,如中國的書院,中國的女性文化研究,中國的家族文化研究,等等,這些沒有了語言的障礙,但是需要大量的文獻閱讀、資料蒐集和田野調查,也不是一日可競之事。

我需要藉助互聯網把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或人物傳記的現有研究和出版狀況做一個摸底瞭解,看看現在的總體情況如何?

這個時代知識海量。如果沒有一個方向,必定會被淹死。

無事亂讀書,其實也是一種時間和精力浪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邊學習邊找方向吧,騎驢找馬,否則也沒其他好辦法了。

昨夜輾轉反側,覺都沒睡好,想這上午一想到此事也煩惱,索性先寫幾筆,宣泄一下這種內心煩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