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抑郁症,家长更应该警惕这种病

“我的心里总是空荡荡的,每天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所在。学习对我来说无非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一个有抑郁倾向的学霸的内心独白。相信看到这段话的爸爸妈妈们心里都不太好受。

这种状态被专家称之为空心病。它是由于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学生心理障碍。这一概念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

徐教授曾对北京大学大一学生和研一学生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三成的学生认为学习毫无意义,而竟然高达四成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不仅老师、专家感到诧异,更多的家长也对此表示不解。

辛辛苦苦十月怀胎,满怀欣喜,期待孩子的降临。此时此刻,为人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出生。从几何时,这个最质朴的愿望变了。我们开始期待孩子取得更高的分数,有更好的排名,上最优秀的学校。渐渐地,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站到了他的对面。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似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孩子的爱。然而这些要求无法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只会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工具人。

那如何避免孩子得空心病呢?我不是专家,不能给出专业的意见。在此我借用一句著名主持人王小骞曾经说过的话,那就是无时无刻不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何为自我价值感呢?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此情感体验者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或许你就会明白了。例如孩子考了高分,爸妈很高兴地说带你去旅游。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父母可能就会丧着脸,这就让孩子自我价值感非常低。他们会有一个认知:那就是我的父母并不是真的爱我,他们只是爱我的高分。

孩子最初的自我价值感更多地来自于父母。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认可,而不是附带更多的条件,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不断提高。

考第一,上名校,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积极的,有自控力的,有抗压能力的,有感知幸福能力的完整的人。

对于空心病,你有什么想说的?期待你的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