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

今天,我又學到了了一個新詞“配重理論”,在我的理解就是每個家庭內部都有一種使它平衡且穩定的“神祕力量”存在。每個家庭成員行爲都在有意或者無意的維持着這種平衡,這使得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和整個家庭看似很平衡穩定。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家庭成員必然會做出相應的行爲來阻止,使之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我最近特別喜歡的一首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讓我印象特別的深刻 : Thought when I grow up, I will be the same as the ones who gave me my last name。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想法:我們想要成爲或者拒絕成爲父母那樣的人。長大後,我們就會慢慢地發現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子。無論你拒絕或是否認,它都真實地存在。

一個從小捱打長大的孩子成爲父母之後,在其內心深處是拒絕成爲像自己父母一樣打孩子的家長的。但這並不代表在對孩子發怒時,他沒有想要打孩子的這種想法。他只是在壓抑這種念頭。因此當他把這種憤怒想要打人的情緒傳遞給另一半時,代替他做出打人這種行爲的可能就是另一半。這個孩子就可能正生活在一個父親有一種想打他的無意識願望,母親負責實現這個願望的環境裏。這可能是家庭配重在現實生活中一個簡單化的分析,事實上它在家庭中是非常複雜的。


通過家庭配重理論,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事情背後的真實原因。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出現厭學行爲,討厭上學,就想呆在家中。那麼家長可能會從學習壓力太大,孩子在學校受了什麼委屈,甚至是孩子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等等方面去找原因。

但一個家庭治療師可能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他會考慮有可能是家庭中夫妻雙方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因爲父母關係不和諧,整個家庭隨時可能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孩子放棄了原本的學習任務,轉而決定留守在家,守護整個家庭。類似的案例我們也看到過不少。

配重理論能夠幫助我們看清家庭成員行爲背後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幫助我們認清爲什麼我們始終很難離開某些關係。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期待你的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