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孤独:回归自我3》(582)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孤独:回归自我》书中的第三部分:独处,亦清欢。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世人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药剂,却不知唯有当它搭配“孤独”食用后方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良方。

正如美国海军少将拜尔德,他对孤独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常年累月地,坚持独自一人在南极的气象基地夜间值班。

而这一种在旁人看似近乎难以理解的执拗只是来源于他发现唯有在孤独中才能够体会到重获新生的感觉、体会到从未有过的生机。

在旁人包括拜尔德自己的口中,他都是一个私生活很幸福的人,然而在这背后也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巨大压力。

人们常说,一个人之所以感到岁月静好,那么一定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而拜尔德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负重前行的角色。

他热爱探险,却也要承担起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组织探险队、资金筹集……要面对随着成就而来的各种无法避免的众多关注。

面对这一切的一切,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太多的事情使得他生活混乱、动荡不安。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腾不出时间来看书听音乐;腾不出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总而言之,他感到被剥夺了原有的、属于他的清净时光,这些生活中的压力,使得他内心焦灼不安。

因为如此,他寄希望于一个人在夜间值班,对于旁人来说无尽孤独的时光,于他而言却是一场内心的疗愈之旅。

唯有在夜间的孤独中他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才能一个人静下心来反省自身,得到救赎。

人的痛苦和不安有来自内心深处,亦有来自生活中的。人们的内心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千疮百孔,若是要重获新生唯有重塑自我去治愈内心。

想要摆脱过去带来的痛苦就要跳出过去的环境,使之分崩离析构建出新的自我体系,而这当中,最好的方法便是孤独。

内心的创伤不同于磨伤、擦伤那般,即使我们不去理会,它也会痊愈。当我们的内心秩序紊乱时,它需要我们耗费漫长的时光去独自消化和整合。有时,相比于喧嚣,将自己置身于被现代都市环境所强行剥夺的静默和孤独中,更能使我们得到疗愈。

精神状态必须有所改变时,独处的能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一个人的环境经过重大的改变之后,他可能需要对生存的意义与重要性做基本的重新评价。如果过分强调人机关系可以解决各种苦恼,就让人难以相信,孤独一样具有疗效。

死别的省心经验(丧失配偶,孩子,父母,兄弟姐妹)是所有人都会碰到的变故。研究结果证实,丧亲之后,的确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节哀顺变。人们为了避免伤心,总会采取各种自卫的措施,而这些可能恰恰阻碍了哀伤的过程。

例如英国的中上阶级不喜欢感情外露,例如丧妻的男人,照常工作,会得到赞赏。因为大家推崇坚强,部分因为不愿让朋友为难,许多人不知道对丧亲的人说些什么,如果这个表现得没事,大家会觉得行为他不要人家表示同情。对丧亲者这种勇气表示赞赏其实是不对的。这只会延缓他们哀伤的过程。如果没有能够流露哀伤,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肉体和精神就会出现更多的病症,病情持续更久。许多社会形态提供丧亲者一段哀伤的时间,不必参加工作和正常活动,例如希腊乡间,父母要居丧5年,穿黑服,上坟,和死者对话等。居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反复的仪式,出去这些情感。新的社会呈现,丧失者可以更用心投入一个死者并不参与的世界。逐渐淡化与死亡相连的情感,与新的相关人物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并不断面对死亡的客观事实。节哀顺变是一种困难,痛苦且多半是孤独的过程,设法让丧亲者狠心,可能没有帮助,只会延缓这个过程而已。亲友的支持和同情虽然有帮助,但是失去一个曾经至亲至爱的人之后,要节哀顺变,别人的帮助是有限的。丧亲者和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没法和别人分享,居丧的本质是夜晚守灵时,一个人内心孤独的深处说发生的某件事。居丧也是持续很久之后会最终导致态度改变的一种精神过程。哀伤者对事情的看法会变得有所不同,不再认为生命必须依靠和死者的亲密关系,或者甚至必须由这种关系构成。他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再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无论怎么做,他通常终会了解,生命的异议并不完全由人的关系组成,而且没有亲密关系的生命也有趣。

无论老少,态度的改变都要借助孤独,也常利用环境的改变,习惯性的态度与行为会因外在环境而积习已深。例如戒烟,吃完饭,习惯了书桌前坐下,而出去旅游就比较容易戒烟。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一个人不必每天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环境中的诱因不是自动消失,就是失去意义。

休假就是避开日复一日的生活常规,我们需要休假的时候,玩玩表示我们需要改变一下。英文retreat退却也有类似的仪式。有时候退后,休息,消遣是一种调整策略。这个词也表示隐蔽的场所或时期,类似闭关。英国著名的精神病院就叫retreat,强调宽容,仁慈,最低限度的约束,这也是“休息疗法”的基本观念(米歇尔,silas weir mitchell)。伟大的宗教领袖都了解孤独助长领悟,定期远离人群,再回归,分享远离时期的启示。现在日益盛行的超绝静坐,meditation,借由冥想,使身心净化。

自愿离开习惯的环境,可以提高自我了解,并促使自己接触类型的最深处,这是在日常生活的纷扰中常无法做到的。我的书,我的座椅,等强调了我的身份,加强了我自认自己是什么人的感觉,这些会限制自己。离开目前的环境,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类型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和之前的整合。

美国海军少将admial byrd,曾独守一处南极的气象观测基地。他坚持肚子千万执勤,满足自己独处的渴望。“什么目的不目的,无所谓,除了气象和极光研究,我没有任何重要的目的,有的只是一个人独处的渴望,渴望彻底认识那种经验,把平和,寂静,孤独品尝个够”他有极快乐的个人生活,之前14年组织各种探险,成功之后盛名所累,使他陷入似乎没有生活目标的地步。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听自己想听的音乐。“我想要的并不只是地理上的隐秘,我想要深深地进入某种可以使我得到充实的哲学”“那是一种超越知性的感觉,可以触及人的绝望的核心,并发现核心在无底的深渊。宇宙是一种秩序,不是一片混沌,人当然想日与夜一样,是哪个秩序的一部分。”

这些超然的如大海般的天人合一的感觉,随之而来,却可能是自杀的诱惑。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感觉就是回到母体的感觉是退化,作者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情感。但是忘形的一体感,有时候和死亡的渴望是联系在一起的。稀有的时刻让人难以回到凡俗。但分解并无他途,即使再幸福,也只是失去的乐园,任何成人都不能也不该希望再回去。对荣格来说,打到这种状态是很高的成就,也是超自然的经验,一个人可能要长期努力了解自己并设法找出生存的异议,才可能获此经验。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孤独:回归自我》的第三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