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孤独:回归自我2》(581)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孤独:回归自我》书中的第二部分:独处,决定了你人生的层次。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人们总在谈论交际能力,却时常忽视了安于独处同样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生来就是孤独的,一生中的多数时光都要与孤独相伴为伍,而缺乏安于独处的能力不仅会使人深陷迷茫和焦虑,更会错过很多本该拥有的奇妙体验。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几个知名人物的事例那般,那些让人快乐的、仿佛与宇宙合而为一的体验,多是在他们独自一人独处时才发生的。

美国艺术史学家、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权威人士伯纳德·贝伦森曾描述过那个在他身上发生过、令人心驰神往的奇妙瞬间。

在伯纳德•贝伦森的孩童时期,时常一个人独自在户外游玩。独自一人并不会使他感到孤单无助,恰恰相反,他很善于在一个人的时光中自得其乐。

在一个初夏的清晨,他爬上了一个高高的树桩上就静静地坐着,周围的风景、环境、空气,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让人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某个瞬间,他突然体验到了一种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感到灵魂升华,放佛自己与“天”融为一体了。

与之有相同体验的还有心理学家罗斯,他曾坦言,在康瓦尔求学时也体验过这种奇妙的瞬间,他将其描述为让人醍醐灌顶的瞬间,是让他体验到了一切滋味的秘密试金石,是他内心的涌泉和永远的慰藉。

为何以上两位大师会在孩童时期拥有这样相似的独处经历呢?因为孩子们的内心最为纯净,因不受世俗的污染而显得更为纯粹和单纯。相比于饱经风霜的成人们,孩童更在一个人独处时更能心无旁骛的专注于其所体验的一切,不参杂任何杂念。

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孩子们总是有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快乐,也正因如此,孩子们更容易获得与宇宙合二为一达到臻至完美的奇妙体验。

当然,能够拥有相同际遇的除了单纯的孩子,还有保有童真且内心纯粹的大人们。

书中写到一位叫洛德的大人,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某一日,他独自一人例行外出散步时,他驻足聆听并感受周遭的一切,在一片静默中他体验到了曾未有过的平衡和谐,仿佛他与宇宙已然融为一体,灵魂得到了新的升华。就是在这样一个境遇下,他得到了长久以来一直想找到未曾找到的东西——新的人生意义。他此前一直过得很迷茫,没有确切的生活目标。

在生活中,总有人会在孤独中坐立不安,却也有人能够在孤独中达到一片祥和,想来也是安于独处的能力发挥效应了。

书中列举的这些人,从未将孤独置于自身的对立面,他们安于独处的能力将自身与孤独完美融合并上升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所以他们不仅能够乐在其中,更能够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新的奇妙体验。

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也置身于庞大的社交网络中,当衡量的天平愈来愈向着交际能力倾斜的同时,我们也应明白安于独处同样是一种不可偏废的能力。

一个人若是丧失了安于独处的能力,便只能挤身交际的喧嚣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欢乐,从而失去了在超然静默的独处时光中寻找到生命体验的乐趣。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孤独:回归自我》的第二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