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學創作方法作家名師公開課》

馬上讀書日了,似乎又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潮。讀書,不就跟喫飯睡覺一樣,也是一項生活必須吧。總是告誡自己看完一本書就該記一筆,可總是看完就扔了。印象不深的,過段時間便想不起來具體內容,真的是猴子掰玉米。

最近在看的是一本《文學創作方法作家名師公開課》的書,有點冷門。是吳中區作協主席葛芳老師的書。看了好幾天了。這類書平時很少看,今時看,跟工作有很大關係,是本着學習去的。

這是一本教授的書,教授創作方法,分析閱讀視角。但我偷懶,只看自己喜歡看的。我看了這本書裏葛芳老師的大部分文章,然後想到那句爛大街的文學語言“文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葛芳老師的文章選材也大都是來源於生活,但她的表述,她切入的角度,她的思想,確實值得我好好學習。她其中有篇文章是《遭遇生命的疼痛》,寫的是她感冒,去醫院掛水,在醫院的所見所聞,很生活化。這些我平時也寫,但我寫的也就是日記、隨筆,而葛芳老師文章中所體現的,文字的張力、行文的恣意,似信手拈來,又那般妥帖,確實值得我好好學習。

平時找書看沒那麼功利,只看自己喜歡或者想看的書,小說偏多,不分中外。很多人對外國小說的 長串的人名閱讀有障礙,對於我倒是不存在這問題,儘管可能念不出一大串的名字,但看書時不會把這個人物跟那個人物弄混了。當然像《百年孤獨》相似度百分之九十幾的幾代人的名字,那是特例,我也是看了三遍才搞明白誰跟誰。我這駕車時同一條道路走上十遍還不一定記得的人,看小說,長串的名字倒是很容易記,這要放到人體的解剖學上來說,不知有何說法。

再說葛芳老師的書。裏面分“創作談”,還有“名師解讀”。創作談倒是看全了,名師解讀基本上一篇沒看。讀一篇文章見仁見智,不想被人牽着走。文章看了大部分。有一箇中學生寫的散文,應該算是小說,題目《左手骨折》,寫得非常非常棒,但我個人覺得題目該改一下。通篇寫的是一個叫“楊時(好像是這個名字)”的中學生的特立獨行的事,而且小說開頭第一句就是“我的同學楊時是個很有意思的人”,我覺得題目改成《楊時》更合適。之所以提這篇文章,是想說,好文章不問年齡,不分有無名氣。

裏面還有一篇文章,我不記得作者名,應該是名家作品,但我記得文章名——《一卷雪》。一看這名就知道是美文,我是偏好看小說的,對於半天說不明白寫了什麼的美文類,我向來不大感冒。但這篇文章讓我看了兩遍。名副其實,一卷雪,一卷畫卷一樣的雪,寫得猶如描摹了一幅水墨畫。這卷雪從江南到北方,從過去到今朝,整篇文字揮灑酣暢,恣意汪洋,攤開、收攏,得心應手。讓我明白,美文也可以言之有物。

這本書大致看完了,記一筆,權作讀書筆記。看一本書,入眼入心又入了筆,也不枉相遇一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