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爲孩子的情緒買單嗎?

最近和朋友聊天,讓我有些許的感悟:

A朋友向人傾訴他的孩子最近在學寫字,但寫字班的老師太兇了令他兒子不想上,他在糾結要不要給他兒子換個老師?

B朋友的兒子上小學了,有天回來跟她抱怨他也要當班上的勞動之心,可是沒選上他很難過。結果B朋友看到兒子這麼失落,於是給老師打電話諮詢當勞動之心要有什麼樣的條件,但跟老師的溝通過程中並不順暢,她在問是不是再溝通看看,是不是上次的溝通老師沒理解她的意思,應該怎麼跟老師溝通比較好?

這兩件事看上去似乎是兩件無關緊要的事,但我看到了都是作爲父母在爲孩子的情緒買單。我也是媽媽,我能理解朋友們看到孩子難過時,巴不得立馬解決孩子的問題,令孩子回到快樂的狀態中。並且做父母都有一種妄想,期待孩子永遠是無憂無慮的。

追求神話般永遠快樂的狀態不僅與現實相悖,似乎還是一種病態。快樂同悲傷一樣,都只是一種情緒,因此和其他情緒一樣,在生命裏來來往往。

父母總是在這份愛裏不知不覺地跨過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恨不得苦我都能替孩子苦,而剩下所有的快樂給予孩子,但這恰恰剝奪了孩子的人生。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正是有不同的味道才令生活如此生動和有趣。

再講回我的朋友A,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們不是幫他換老師,而是要教會他如果面對嚴厲給自己帶來的情緒,共情孩子、陪伴孩子從情緒裏走出來。畢竟不是每一個老師我們都能去換,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幫孩子改變,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面對自己不會改變的事情時,想想自己可以做的是什麼。

而朋友B可以把爭取勞動之心的這個過程交還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不容易的,也許要克服面對老師的害怕,評選條件裏的各種困難,以及就算是盡力了也許也不一定當得上的無奈和委屈……這個過程會令孩子明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榮譽的力量感,也可能是盡力後結果卻不如初衷的失落,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每一種都是成長的收穫。


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邊界的這邊給予孩子陪伴,並在孩子向我們求助的時候,給予自己那一點點的人生經驗供他參考,然後告訴孩子加油,我們一直在你的身後支持你,一直都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