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洞張徽伯常大篆題名石刻

衢州仙岩洞南壁由內而外第一號石刻,且命之爲南1號。因字體以大篆書寫,顯得格外醒目。從右至左,文:

張徽

伯常

南1號石刻僅四字,從字意應爲題名,即“張徽,字伯常”之意。

南宋末有張徽,武功人,生於宋寧宗嘉定九年(1216),即元世祖中統二年,官至陝西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武功張徽乃書法大家,尤以篆隸體出名。西安碑林有其爲金朝劉處士書寫的墓碣一塊,屬國家級珍貴文物。仙岩洞南壁現存所知紀年石刻大多爲北宋時期,而武功張徽主要活動時間在宋末元初,且其字是否爲伯常尚無記載,似乎不相符。

另有南宋張伯常,龍泉人。張伯常與袁甫爲友。袁甫,字廣微,紹定初(1228)以朝奉郎知衢州,紹定三年(1230)兼江東提舉。袁甫《蒙齋集》卷一一中載有《送張伯常赴吳尉序》,曰:“張伯常,負其才氣,能力於學,通知古今,論議亹亹,可聽不得志,場屋闢吳江,豈伯常本志哉?…”由此可知張伯常曾官吳江尉。

龍泉張伯常既與袁爲友,從時間或空間上均具備遊衢州仙岩洞並題名的條件,但目前暫無資料佐證其名爲張徽。

還有一個張徽,字伯常,《福建通志》載其爲湖北景陵人,宋神宗熙寧初(1068)爲福建轉運使兼知福州,《龍學文集》卷一一附和詩題銜載其“以上柱國致仕”。張徽與司馬光、範純仁皆友善,並以詩名,著有《滄浪集》。

司馬光有詩贈張徽,其《送張伯常同年移居郢州》曰:

楚江折逶迤,楚山碧參差。

王炊稻粒長,縷切魚腴肥。

羨君盡室行,飄然無所羈。

伐筆營茅茨,種橘爲藩籬。

荒陂無四垣,但以荷塘圍。

官雖朝大夫,身世已相遺。

野老坐爭席,林叟談忘歸。

猶嫌沮溺徒,名字爲人知。

司馬光於神宗初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與張徽有交集。

而范仲淹次子範純仁與張徽的詩文唱合更爲頻繁,範純仁《到漢東和張伯常六首》,其二:

寵榮踰分自顛躋,珍重高人早拂衣。

山郡經時無好客,鈴齋終日敞閒扉。

瓊瑤獲報欣情重,酒醴將誠愧物微。

道義充盈文筆健,應容殘朽再親依。

範純仁,人稱“布衣宰相”,宋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後拜相,著有《範忠宣公集》。

世稱“南豐先生”的曾鞏也與張徽交往密切。曾鞏《和張伯常自郢中將及敝境先寄長句》詩曰:

拔薤威名高外服,握蘭風力冠中臺。

好音忽有雙魚至,喜氣遙知五馬來。

梨顆玉腴含雨重,菊房金粉傍寒開。

池邊且欲留同醉,思拙難酬白雪才。

從司馬光和曾鞏詩中可知,張徽曾官郢州。

清郭柏蒼《烏石山志》載:“熙寧中運使張徽字伯常、知州事程師孟時往訪之。師孟篆書“宿猿洞”三字,並所倡和諸詩勒之石上。俱見《石刻》。”

張徽工詩,其詩《宿猿洞》曰:

洞天虛寂翠屏欹,心跡蕭然萬物齊。

無奈宿猿嫌宿營客,夜深猶亂雲蹄。

又有《宿猿洞和程師孟韻》曰:

日上高臺雲半屏,洞門休喚夕陽扃。

巍冠不整跏趺坐,秋楮斕斑數點星。

不久,再《宿猿洞再和程師孟韻》詩曰:

入林休顧小猿驚,壽酒交持石外亭。

刺史尊崇上卿月,主人高隱少微星。

只因避雨投松蓋,屢爲障風夾檜屏。

笑語林猿能解意,往來應不限巖扃。

程師孟和詩《與伯常會宿宿猿洞》,曰:

永感無心蠻搢紳,十年不起臥龍身。

一朝黃紙除書下,八郡育冠盡望塵。

程師孟,字公闢,號正議,蘇州吳縣人。熙寧元年(1068)九月,以光祿卿出爲福州知府。翌年四月動工。修建子城城牆,並擴建其西南隅;又以餘力疏浚河湟,修造橋樑。熙寧三年(1070),師孟在廟學內建廳舍,州學教授有廳自此始。師孟又在烏石山建道山亭,並請曾鞏作《道山亭記》。師孟提倡植榕,綠化福州;還留下不少詩作和“霹靂巖”“天章臺”“沖天臺”“光祿吟臺”“宿猿洞”等題刻。同年六月,調任廣州知州。

這個期間,張徽還是福建轉運使。張徽與程師孟屬同僚間的詩文唱合。張徽有詩《送程給事知越州》,詩曰:

瑣闈官接鳳凰巢,藹藹青雲器業高。

一代後先書惠化,三朝中外主風騷。

阜安廣粵新城郭,懾伏幽燕舊節旄。

元相臺樓何處是,蓬萊山壓海波濤。

程師孟於熙寧十年(1077)五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知越州,升京東安撫使,正義大夫。張徽寫此詩時當在熙寧十年五月。

廣東長樂縣仙字巖也有張徽伯常題名石刻。仙字巖蘇舜元題釣鰲石巨巖右方有一方篆書詩刻,詩題爲《遊參村山》,下刻五律詩二首,其一爲宋熙寧間福州知府兼轉運使張徽伯常題;其二爲宋代福建轉運判官蔣之奇所題。題記:“張伯常蔣穎叔同登瑞峯山頂 觀海罷復小憇於當陽後峯 退而宿於靈峯院 熙寧辛亥(1071)季秋廿七日”。

在福州江田靈峯寺歸雲洞內還有一方張伯常蔣穎叔題名石刻,石刻可辨讀的文字有四列,最右一列大字爲“張伯常蔣穎叔”,左邊兩列小字爲“按部宿此因遊雲洞 權轉運使賈青春卿”。大小字之間爲紀年。上部被鑿平,下部爲“己未仲冬望日”。

《長樂金石志》將“張伯常蔣穎叔”與“按部……”分爲兩條來記錄,且將前面題記年代注爲“熙寧間,約1071年”,而將後面題記紀年注爲“元豐二年,1079年”。

另據《海濱聞見錄》載:張徽,熙寧間知福州。蔣之奇,字穎叔,宜興人,熙寧初爲福建轉運判官。元豐二年(1079)仲冬福州知府張伯常與福建轉運判官蔣穎叔至長樂視察,順遊歸雲洞夜宿靈峯寺,並揮毫潑墨題名石刻於洞壁。(《石渠寶笈》宋陳洎自書詩帖一卷【上等宿一】)。

可見,張徽從熙寧初至元豐二年間一直在福州爲官,程師孟知福州要早於張徽,而蔣穎叔又繼張徽之轉運使職。

1989年,梅谷民先生在《仙岩洞古代摩崖題記考略》認爲,衢州仙岩洞南1號四字大篆石刻爲景陵張徽所題。我認爲這個推斷是比較客觀的。

我們從張徽從宦時間和交遊圈判斷,其與衢州名賢趙抃也應有交集,且政見略同。故張徽遊仙巖洞題名有這種可能:張徽赴福州途徑衢州,拜訪老友趙抃,同遊仙岩洞並題名,時間約在熙寧初至元豐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