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終究鍾愛簡單生活

王小波認定人生是挨錘的過程,人到一定年齡感受更強烈。“他人即地獄”,有比較人就會嫉妒、憤怒,對自我境遇不滿意,這讓人夜不能寐,導致抑鬱。

但職場沒有壓榨是不可能的,相互傾軋無法逃避。一定階段,人就要開始選擇,確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因爲,讓自己明媚燦爛的活着無比重要。


不要認定單一選擇。人能夠選擇的事物越少,越容易感到富足。生活中有太多選擇,會讓人心猿意馬。看一下超市速凍食品或啤酒分類,人會陷入密集選擇恐懼症中,更別提淘寶上林林種種推薦,不知道消耗了人多少分辨的時間。

面對職場,人往往卻認定自古華山一條路,感受到現實的殘酷性,持續對未來失望,陷入悲觀的漩渦。可是,生活遠非想象中的不堪一擊,大多數人必須堅韌活下去,依然三餐、約會、參加團體聚會,會有愛的人,會爲所愛的人傷心,主要生活還是有太多的選擇。

可能會在某個階段,深刻體會到社會充滿了不公正,心神動搖。這個階段是人成熟的標誌,也是人接受多樣性的標誌。然後,會逐漸理解這種遭遇的必然性。同時,不期而遇的死亡也會告訴我們,職業只是我們平淡生活的一種經歷,不公正也同樣是。


脫離你接受的常識。被常識束縛其實非常舒服,比如穿慣了制服,每天不用想應該穿什麼衣服。如同扎克伯格的灰色T恤,以及喬布斯的黑色高領,他們脫離選擇困難,力爭在時間上的自由。

但是在工作上有所不同,如果對很多問題都不懷疑的話,非常危險。“領導不走我就不能走”“儘量提前十五分鐘到達公司”等等。這些真的非常有意義嗎?努力最後必然會達到一定的高度嗎?

常識如果打破之後,會發現僵化的思維其實毫無意義。

更重要的是靈活面對現實,接受那些過去無法接受的觀念。

如引領八萬水軍卻因爲好色被貶下凡間的豬八戒完成修行之路,最後實現西天成佛,經歷說明了什麼?能夠證明努力毫無價值嗎?沙僧和白龍馬的努力是無謂的付出嗎?人可以選擇自己的路,不必證明他人的對錯,做好自己就好。


珍愛你生活的點滴。門倉多仁亞的《無需斷舍離的德國式簡單生活》是一本生活家居介紹的書籍。在她看來:“家終其本質,不也是物品嗎。”基於閱歷和感覺來選擇物品,選擇和自己人生相匹配的各種故事,那種幸福感受,是喧囂生活的職場人很難感受到的。

小確幸纔是人生動力,大的目標,往往會在過程中受到質疑,沒有小的支撐,宏大也就成爲虛幻。仔細考慮,幸福的生活,無非是讚揚的話語,親切的臉龐,溫柔的撫摸,還有熱氣騰騰的飯菜。

至於獎章、證書、世俗稱謂,很快會消散如煙,相比至親的眼神,前者不值一提。

自我界定有關意義。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能夠不受阻礙的培養、發揮一個人的突出才能,不管這種才能是什麼,就是真正的幸福。

叔本華說過:“現實生活對於大衆就是目的,但是對於精神卓越者而言,那只是手段而已。”在他看來,有機體新陳代謝的快樂、發揮肌肉力量的快樂、施展感覺能力的快樂。感覺能力越卓越,人享受到的快樂也就越大。

只有不斷磨礪自己,讓自己更敏銳的人,纔會體會到創造和抗爭的價值和意義。


王小波說:“我個人以爲,做愛做的事纔是‘有生活’,做自己也不知爲什麼要做的事則是‘沒有生活’。我總覺得,我這一生決不會向虛無投降,我會一直戰鬥到死。”

聚焦重點,簡單認真的生活,這樣就是幸福了,至於其他的東西,隨它去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