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孔子爲什麼15歲才“至於學”?會不會晚了點?

現在經典不怎麼被封爲不可置疑的圭臬了,所以很多人對《論語》就有了很多疑問,比如下面這一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很多人的問題就是:我們都是六歲上學讀書,孔子卻十五歲纔開始“至於學”,會不會晚了點?早幹嘛去了啊?

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因爲15歲之前的孔子不是不想“志於學”,而是不能夠、不可以“志於學”,他的身份不允許他有“志於學”的念頭。


簡單說一解釋一下吧。

這裏的“學”指的不是一切學問,而是貴族學問。

但孔子十五歲才成爲貴族,(有回答寫過他“停棺認父”的事)之前他是個庶民,庶民是沒有資格“學”的。

很多人認爲“志於學”是個人意願的問題,我認爲這是不對的。這不是一個個人意願問題,這是個禮制問題。

孔子講的儒學,核心的觀點是就是有禮,守制。孔子理想裏的社會是各個階級,所有人都各安其位,按自己的本分去守禮的。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是什麼,就必須按什麼身份的要求來約束自己。

所以,十五歲以前的孔子不是不想“學”,《孔子世家》說“孔子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明顯是從小就想學貴族那一套的。

(題外話,那也因爲孔子從小都知道自己是貴族私生子,覺得自己有資格當貴族。)

但他當時的身份就是庶民,如果一個庶民妄想學習貴族的知識(並且以貴族身份行爲),在孔子看來是不合適的。

所以孔子只有在15歲,成爲貴族後才能“志於學”。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志於學”,纔是符合禮制的,纔是被孔子自己設立的精神要求允許的。

這是我的理解。


順便一說,孔子說的“有教無類”和這個觀念不矛盾,因爲他雖然也給平民教授貴族知識,但其目的不是爲了讓他們直接按貴族的方式行爲,而是爲了讓他們能進入貴族家中服務,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因功受封,成爲貴族。

一個證據就是他教授三桓子弟的場地、方式和(可能的)內容,與他自己開辦的讀書班是有很大區別的。

這就像中國外交學院的教授,他爲外交部官員上課的目的,和他在學校裏給學生上課的目的肯定不一樣。即使內容都差不多,但兩者肯定有很大的區別。

好理解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