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樹標杆,怎麼激勵孩子?——《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現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fú)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這一章,很多人看了會很困惑。

不尚賢,不樹標杆,怎麼激勵孩子?我和老王做那麼多年鄰居,不就是爲了拿他家孩子來給我們家做榜樣嗎?

可是,你家娃還是那個娃,那你有沒有思考過,老王家的孩子是怎麼成爲那個“賢”的呢?

合於道的“賢”,一定不是被激勵出來的,不是因爲比“賢”更“賢”的標杆的標杆或者榜樣力量,而是他自然而然就要成爲一個“賢”。

繞暈了嗎,來聽聽吳境萱怎麼說。(插入境萱講解道德經視頻)

其實老王家的孩子,過得也未必如你所想的那麼美好,一路人生巔峯。很多老王的孩子,人生巔峯了可能止步於小學了,一直被別人表揚,推崇,做榜樣的那個孩子,可能就越被這樣的表揚,推崇和做榜樣的聲音所捆綁,可能變得很有優越感又內心脆弱,然後輸不起。

父母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言語,可能不經意間,你就傳達給了孩子未必正確的價值觀。

學習好纔是好孩子,成績差人生就完蛋,成績好就有奧德曼、冰淇淋,成績不好什麼都沒有。想玩遊戲,就要先完成作業,然後,你就會慢慢培養出特別“會”考試,特別會找到技巧快速完成作業的孩子。這些就是老子說的“智者”。

這個是你想要的孩子嗎?

當有一天,他不必再以學習換取他所要的,他還會學習嗎?他還會去看一看書嗎?他還會對世界的一切抱着好奇,探索,挑戰的精神嗎?

這就是爲什麼被逼着學琴的孩子,學到10級,這輩子就再也不碰鋼琴,爲何考入大學的孩子用撕書來慶祝他們的解脫,以及爲什麼一些人到了四十的時候開始抑鬱,發現人生毫無意義可言。因爲從小他們就被剝奪了意義感。

學習,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人自然而然合於道的事情,還需要去激勵,樹標杆嗎,如果需要,那麼你要思考,你到底對孩子做錯了什麼?心底默唸一遍,爲無爲,則無不治。

最後說一句,老子說不尚賢,沒有讓你不做“賢”人,而且我們依然可以見賢思齊的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