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系列」《論語》(八佾篇)(4)

文(3.20)

先:在之後的文(3.11)、文(3.21)、文(3.23)與文(3.24)因爲每個章節的內容所展現的問題實質各自統一,故不兩相結合進行闡述,只做單列說明。


提:雖涉及《關雎》,但並不對《關雎》進行展開,而是對於“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一些關聯說明。


譯:由譯文看,淫與傷都指代過度的問題,前者沒有節制;後者過度悲傷。


點:“樂”與“哀”指代必要的合理的情感,屬於正常範疇;“淫”與“傷”則指代觸及人性與靈魂的過分追求,在孔子眼中前者較爲合適,後者則過猶不及。換言之,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這些日常派生物,理應停留在“及身而不及心”的狀態。


作爲日常的派生物來說,不管是文學或是藝術以及其他種種,不應對人類的心性、靈魂造成絕對性影響或是傷害。無論它們是正面的亦或是負面的,文學、藝術等對於人類的生活來說至多隻是一種輔助或是引導(範圍)作用,(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判斷、選擇與決策,本不因爲這些東西的存在而被左右,文學藝術等僅僅只是人們所各自選擇的充斥在生活中的真正意義上被稱爲“娛樂、休閒”的東西。然而,正因爲在現實當中出現了經過扭曲後的“娛樂、休閒”內容,才讓這些本應“縈繞”卻變成了“纏身”,隨後,即出現了左右、實質影響的東西。


現:在原本“及身而不及心”的狀態更換成爲“及心而動性”之後,隨之誕生的一個詞即爲“洗腦”,一些爲了一己私利的有些“文藝”上“天賦、才能”的人,利用人們掩藏在表面情感(樂、哀)之下的情慾(淫、傷),激發其本不應該被調動的情緒核心,使其上“癮(由造字法來看,病字頭+隱(隱藏)=癮,也即爲本應隱藏起來的情感變得病態從而上癮)”,隨之而來的是其人的高流量高收益。看似自己的關注與“共鳴”讓他人能夠依靠其才能而存活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卻沒想到的是,這些過分的對自身情慾的調動,其實是在毀壞真正人類的生命基底,當然,毀壞並不是一時造成的,在日積月累之下,人類基底漸漸鬆動,能夠接受更多的本不能被人類接受的東西,如此,也就慢慢地被同化至深。換言之,淫靡(靡靡之音)的表象之下,有着不爲人知的腐朽之境,這是人類本不應涉及的方面,卻因爲一步步的引導,一步步的突破,而最終陷入泥潭,無法自拔。


升:暫且不說怎樣的人()才真正有資格成爲不同時期下對人類生活真正有幫助、輔佐意義的文學者與藝術者。但,至少能夠知道一點的是,他們所做的事情絕對不是在滲透(近時的某國的顏色革命就是這個道理)之中,也不在強迫之上。


藝術、文學實質:首先是人類能夠真正靠自身外在情感而自由選擇的東西;其次,藝術與文學不能妨礙到人類對日常生活的判斷、選擇與決策;隨之,文學者與藝術者應該在擁有絕對正確的人性與三觀的同時,產出對人類真正有幫助的引領動態——若是沒有魄力指出時代、世風的優劣,以真正的人道作爲基底調整對時代、世風的辨別標準,從而選擇合乎人道的正確處世方式,那他理應就沒有資格成爲影響一代人或是幾代人的文學家、藝術家以及其他身份。


藝術、文學的人文意義:委婉的對世風、時代做出判斷後,引導每一時期的人類不偏不倚的走在人道之上,繁衍生息。這是因爲,對於人道(人本)來說,本就只有一條路,然而,對於世風、時代而言,因着有走不同道路(人道、天道、四道、善道、惡道等)的生物在社會、國家、世界中相互傾軋,致使世風無法完全契合於人類所需的人文、自然環境,若要不使得人類走歪,走偏,走到其他道上去,文學與藝術有着培養、歸正、提升人道中人性與三觀的重任。不過,當真正的文學與藝術也被外道所侵蝕的時候,也許人類的希望也就真正的暗淡下去,渺茫許多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