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好這一天,就能過好這一生的祕訣,都在這本書裏

曾經,王健林的日程安排表刷爆了朋友圈,大家紛紛感慨,原來,大佬的每一天是從凌晨四點開始,大佬的日程是以分鐘計,就連休息時間,都在路上。

而我們,通常上着最平凡的班,賺着很少的錢,熬着最深的夜,浪費着最大塊的時間,到頭來一事無成,卻還要仰天長嘆:命運之神爲什麼還不眷顧我?

還有的人,雖有意想改變自己,但苦於沒有正確的認知和方法,往往只關注於當下或短期任務,陷入瑣事而不自知,最終發現持續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期待的回報。

時間管理專家葉武濱老師曾說過:如何過一天,就如何過一生。

那麼,我們怎樣過好這一天呢?

《掌控24小時:讓你效率倍增的時間管理術》這本書,它給了我們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尹慕言,師從正面管教體系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等著名的學者,是首位“時間喚醒教練”理念提出者,她也是“終身成長”理念的踐行者。

這本書,以時間爲主線,以控制時間的“我們”爲副線,通過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五個時間維度,來告訴我們,如何從成長的角度出發,結合這幾個時間段在現實中的狀態,合理規劃時間,不僅取得高效行動,還能賦能未來。

這本書不僅給予我們24小時時間管理的方法去實踐,還幫我們理清了方法背後的理論支持。

1、定目標

當我們對當下的自己不滿意,就會下定決心改變自己。

往往開始的時候激情澎湃,學習恨不得懸樑刺股,但過不了多久,看不到前段時間自己的努力所帶來的顯著改變時,步履就會遲緩,計劃就會拖延,最終不了了之。

而真正自律的人,不是間歇性興奮,而是持久式精進。他們既對未來抱有美好期待,敢於直面挑戰且充滿活力,還能腳踏實地,持續行動。

比如早起,自律一族的判斷標準並不是起牀時間早晚,也不是日程安排多少,而是能不能擁有不斷精進的方向。

而怎樣才能制定出既擁有方向,又能在長期投入中獲益的目標呢?

書中說,首先要看清楚,妨礙自己改變的阻力是什麼,其次,明確自己的未來願景,讓自己“看到自己未來的樣子“,再次,邁出第一步。

而我認爲,這三者中,邁出第一步,顯得尤其重要。

很多人,都設想未來,但總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使計劃擱淺。

但真實的情況是:想,都是問題,做,纔有答案。

馬克·吐溫說:人的一生只有兩個日子最重要,一個是你出生的那一天,另一個是你知道自己爲什麼出生的那一天。

當我們制定出實現願景的目標時,我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正如一天24小時,當我們有了一個規劃的早晨,我們才能開啓美好的一天。

2.追過程

開始行動後,我們的工作或任務,有獨立就可以完成的,還有一些需要與其他人或部門協作完成。通常,上午專注力較強,我們可以用來完成獨立的工作,而下午,可以用來進行一些需要協作的工作。

書中提到,我們可以給自己“設計新起點”,按照自己的精力週期,在精力波峯時,做需要注意力特別集中的工作。

比如,作者一天內的高精力週期集中在一天內的四個時段,分別是5:30——8:30,10:30——12:00,15:30——17:30,21:00——22:30。

在這幾個時間段,設計行動的新起點,提醒自己:現在就是精力最佳的起點,行動力最強,要立即行動。

這幾個時間段之餘,我們可以穿插做一些技術含量不是太高的工作,或者,接杯水,做個拉伸,休息一下緊張疲憊的大腦,以便下一個“新起點”來臨時,我們能夠迅速切換。

當我們總是不能專注時,還可以使用“番茄鍾”工作法,刻意練習自己的專屬心流時間。

比如,我們可以用番茄鍾,設定一個專注時長,在這個時長內,確保自己專注,不被打斷,等這一段番茄鍾時間到時,我們可以停下來,調整狀態,重新開始。

但,我們並不是想專注,就真的能專注。當時不時有人會因爲各種事來打斷你的工作,等下次再接回原來的工作,有時思路早已被打斷,還有時,會用較長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狀態。

而突發事件來臨時,我們可以採用對正在進行的任務做好標記,或用關鍵詞、提示語、符號等方法,以便在處理完臨時事件後,大腦能夠快速切換至此前的狀態。

很多初入職場的實習生,有時會陷入無事可做的境地,其實,你可以通過一些小事,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而在職場,一個人價值的大小,真的不取決於你所做任務的大小,甚至不取決於任務的難易程度,而取決於做這件事本身的實際需求。

在這個需要協作的下午,我們不能等着被安排,而要學會主動找活幹。

主動找活幹,不僅可以維護人際關係,豐富資源,還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真正需要做的工作。

3.拿結果,勤覆盤

在拿到一個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最好能夠對這項任務進行分解,在明晰路徑的同時,鎖定幾個關鍵節點,明確進展,並逐一實現這些關鍵節點。

設置節點,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大目標帶來的壓力,從而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最終彙總合併實現終級目標。

在完成關鍵節點後,要及時與同事或上級進行溝通和檢查,及時進行修訂和糾偏,而不是等到任務完成最後一刻了,突然發現與原方案或目標背道而馳,不但前功盡棄,還需要返工重做。

在完成一項任務後,我們還要學會“覆盤”。

聯想集團的柳傳志稱“覆盤”是“起死回生的管理藝術”。

其實覆盤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也是給予我們既要低頭趕路,也要擡頭看路的機會。

書中從回顧目標,敘述過程,評估結果,分析原因,推演規律,形成文檔這六個步驟,詳細對覆盤進行了闡述。

瑞 · 達利歐在《原則》這本書中說:我認爲成功的關鍵在於,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東西,也知道如何正確地失敗。

完成每天的工作查看結果後,我們用20%的時間來複盤,來實踐、總結、提煉,並形成規律,最終解決80%的問題,這其實就相當於我們明白正確失敗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個人,或者團隊實現從1到N+1的躍遷。

4.修復和投資

保持專注力,有利於我們聚焦當下,但人畢竟不是機器,在工作之餘,我們也一定要及時叫停,學會休息,讓我們能夠以更好的狀態掌控全局。

一位學者曾說過:保持清醒就像揹着一個揹包,醒着的時間越長,揹包就越沉重。如果稍事休息,背上的負擔將有所減輕。

通過一上午的工作,我們可以把中午,作爲修復和回血的時間。

學會主動休息,而非等到累到不行了才睡,給自己15——30分鐘的小憩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恢復精力。

除了午間小憩,我們還可以運用“12315法則”來保持精力充沛:

1:喝一杯水。但不包括咖啡、酒精或飲料。

2:曬兩分鐘太陽。增加體內褪黑素分泌,有效改善睡眠。

3:站起來,離開椅子三步遠,或靠牆站立三分鐘。

1:做1分鐘的冥想。

5:做5分鐘的運動。

我們還可以利用午餐時間,和同事進行無功利且有意地發展,建構自己的人際關係,提升自己的職場開闊度,以及對業務、市場的瞭解等等。

是不是工作勞累了一天,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晚上,進行“報復性熬夜”,然後第二天睡懶覺補眠呢?

書中的答案是否定的。

長期熬夜,會造成慢性睡眠紊亂,還會加速衰老,導致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腸胃功能紊亂、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頭痛、失眠,還會出現易怒、焦慮等神經、精神方面的症狀,嚴重的還會造成猝死。

日本作家樺澤紫苑也說:週末睡懶覺反而會降低大腦的機能,而你週一早上的鬱悶感覺,很可能是週六週日睡懶覺造成的。

我們可以把晚上設計成自己的投資時間,給自己一個祕密提升的機會,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幹一件有遠見,有戰略格局的事。

著名媒體人“一直特立獨行的貓”趙星曾說過,她就是在工作之餘,利用晚上的兩小時,每天堅持寫作1500字,最終成爲現在的暢銷書作家。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通過晚上,投資自己,爲自己的持續成長賦能。

結語

《掌控24小時:讓你效率倍增的時間管理術》作者是一位“時間喚醒教練”,本書中的理論和方法,整合了國內外著名學者,或是名家的研究或實踐結果,書中既有具體方法,又有方法背後的理論支撐,非常適合想要改變,但又苦於沒有方法的職場新人,或者已經在帶領團隊,但對於自我提升和團隊賦能不能有效平衡的職場精英。

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成爲自己的“時間喚醒教練”,從過好每一天開始,讓自己有能力、有意識地開啓人生的每週、每月、每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