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术是变化的,道是不变的

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变化的,什么又是不变的?如果让王阳明来回答的话,他恐怕会给出这么一个答案:


术是变化的,道是不变的。


01

且先让王阳明在后面台休息一会,先说段三国典故。

在刘备的创业史里,他引以为傲的独家创业心法就是宅心仁厚,宽以待人。


我们完全没必要质疑刘备是个伪君子,从结果看来,至少在三国群雄里,他的人品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


刘备想改变吗?没有,这正是他伟大的地方,能够保持真实的真我。但是这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菩萨心肠遇到了霹雳手段。


无数个夜晚,相信刘备会如你我一样会反思: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善良也有错吗?仁者难道不应该无敌吗?


02

好不容易有落脚点的刘备在荆州苟延残喘,看着各路势力暗流凶险,明争暗斗,他打算继续用爱去感动他们。


庞统看不下去了,他打算去游说刘备,庞统用八个字形容刘备的现状“荆州荒芜,人物殚尽”。彼时刘备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在外还有曹魏和孙吴虎视眈眈。如果刘备接着在荆州熬下去,势必会被蚕食吞并。


庞统建议刘备拿下益州。


刘邦拒绝了,他说:“你知道我的成事之法吧,曹操急于成功,我不急不慢。曹操暴躁,我仁厚。曹操诡计多端,我待人忠诚。正因为跟曹操走相反的路线,才能成大事(事乃成耳)’”。


前面说了,刘备的人品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的战略手腕。


我窃以为,刘备是个拖延症患者,是个做啥都是慢吞吞的老好人,因为他的人品,确实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比如跟他创业的兄弟们。


庞统急了,说了一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甚意思呢?做事要随机应变啊,权宜机变的时候,本来就不是一种办事原则能定的。仁爱不是错,但是只会仁爱是没用的。


03

这句话点醒了刘备。


历史很有趣,最仁爱宽厚的刘备建立的蜀国,却是个讲究严刑峻法的政权,史称“刑罚峻急,上下震恐”。


有人说刘备命好,我觉得是。这么个宅心仁厚的人,正是遇到了庞统,诸葛亮这样依法从严的人才,施行法治,才使得蜀国有资格参与逐鹿中原的游戏。


而刘表,刘璋就没那么好命了,世俗上看,他们其实算是好人,但是太过宽厚,最终适应不了时局变化惨被淘汰。


关于这种现象,鬼谷子说“或柔或刚”,太柔弱不行,太刚正也不行。


刘备命好,他没找到争霸的方法,但是庞统、诸葛亮、法正等谋士帮他找到了,就如庞统说服刘备的:“逆取顺守,报之以义。”


虽然益州是靠非正义的手腕获得的,但最终可以用道义回报益州百姓。


很显然,刘备醒了,他逆取了益州,后来又违背了仁厚的本性,对后来的蜀国治法从严。这不得不说是刘备的一种进步,虽然这种进步是被逼出来的。


让我们记住庞统的这句话: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这个世界复杂之处,在于他总是在变化的。可是,大多数人又渴望用一个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是妄念,于是人们在心灵鸡汤学处世智慧,在成功学里学成事之法。


遗憾的是,这些无比正确的道理,往往忽略了“时势”这个变量,最终给自己求得个“刻舟求剑”的命运。


这不怪谁,怪只怪自己不够通透,怪只怪自己没遇到“庞统”这样的高人,有时候抱怨时运不济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就如刘表,刘璋一样,自己明明没做错什么,结果却被淘汰了。


这就是“固于一道”的症结所在,审时度势就显得格外重要。鬼谷子讲“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不可否认,忠信仁义是对的,却不是绝对的,关键要找到平衡。刘备以为仁爱能无敌,却不知道,

术,是瞬息万变的。



04

“事无常师”,莫非又要老生常谈了不成?自然不是,本文我们要讨论的是,道与术,变与不变,无常与有常的关系。


现在,请王阳明先生出来走两步。


顾东桥嘲讽王阳明说:你说的良知实在是太简单了,愚人都会用。


王阳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东桥啊,你说‘道的宗旨很容易明白’,这句话是对的。只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忽略那些简单明白的道理不去遵循,却去追求那些很难明白的东西,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原文: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世人喜欢干舍近求远,舍本取末,舍简从繁的事情,从而忽略了简单与常识的力量。


诸如做事,人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到末端的术上,而忽略了发端道的存在,结果便造成了舍近而“求诸远”,舍易而“求诸难”。


就如一个人悟道不去致良知,却念念不忘做人细节,执着于各类鸡汤文和成功学理的永远正确的话。


这便是舍本而求末。

王阳明认为,这是病,要治。王阳明认为,良知对于随着时间变化的具体细节,就像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一样。方圆长短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具体细节随时间变化也不能够事先预测。


因此,规矩尺度一旦确立,那么方圆长短就能够一目了然了,而天下的方圆长短也就用不完了。也就是说,要先寻到道的本源,术才能无穷无尽。也就是“道为术之体,术为道之用”。

确实已经达到了致良知(达道)的境界,那么具体细节随时间的变化也就一览无余,天下不断变化的细节就能应付自如了。一个人如果不去保存良知,而是念念不忘细节,这种人终将一无所成。


用王阳明的话说叫“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无穷的,事情的变化往往是不能实现预测的,因此才要从本源出发。与其追求末端的术,不如感悟发端的道,因为道是亘古不变的,从本源上解决问题,否则注定一事无成。这是顶级智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上等人悟道,下等人求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