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和分离

今天在《正面管教》的共读群里,欧阳修的同乡江西安吉的彭小玲老师分享了情绪管理和分离的问题。

她说:一个家庭里,谁的情绪最多,谁就是孩子。所以你的家里,孩子是孩子,还是父母是孩子呢?

什么时候,你能不让孩子来承担你的情绪,你就长大了。什么时候,你能不去承担父母的情绪,你就长大了。那么,你长大了吗?

婚姻是给成人准备的,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不适合婚姻。

从小需要安全感,是为了和TA的重要他人分离。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会有分离焦虑。

父母要怎么做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呢?

第一,妈妈要情绪稳定。

第二,夫妻关系要和谐。

第三,允许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看到了彭小玲老师的分享,我深有感慨。确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分离的过程,分离也可以称之为独立。分离是要练习的,是一门课程。分离,也就是独立,一方面是情绪的独立,需要练习的是情绪的自我感知,自我承担,自我管理。还有生活的独立,也就是饮食起居的自我承担和管理。前者是精神生活,是无形的,后者是物质生活,是有形的。传统的家庭教育或许只是关注后者。不过,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又是紧密相关的。可以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在慢慢让孩子物质生活学习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去感知情绪,学习情绪的自我管理。

我说,“我觉得,自己是到了女儿出嫁的时候,才慢慢懂得了什么是分离。”彭老师说,您可能有深刻的分离体验,估计您女儿的体验没有您深刻。和母亲诀别,守护临终的母亲是不是深刻的分离体验?

2018年春天,母亲离开的日子,在李健的《异乡人》特别深情的旋律之中流泪,我觉得自己从此成为真正的异乡人了。读了今天的分享,我觉得自己的情绪之中或许有些过于依恋而变成依赖母亲了。

彭小玲老师说,不管母亲是否在世,母亲永远在每个孩子心中!不管与她的关系如何!我说,是的,这是弗洛姆的观点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