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讀同學文章

中年纔開始寫作有什麼意義?並且抱着成名成功的願望是不是天真可笑?“老死”於簡村是進步還是困守?第三次讀到同學的文章,一時又讓我疑惑不斷。



上兩次讀到同學文章,還是一九年的事。一年半的時間一晃又過去了,再次讀到同學文章後的感受與前兩次雷同,並沒有什麼特別新鮮之處。這種感受一點也不令人喜歡。說明我還在原地,沒有質的進步。心情更加鬱悶。

同學的文章,讀來是一次比一次令我驚歎。能寫成這樣,是很不錯的了,不容易。與其差距的大,我仍要用“廿年”這個詞來計算。是廿年的時間,是廿年的努力。啊!人生有幾個廿年?我又要來這樣無謂的追問,自己都要做一番輕笑。

他在文學上的成績,於他,於我們這一輩,可算是翹楚。儘管在國內文壇上,只是縣市知名。原先,我對他不以爲然。我想,我現在的看法纔是比較客觀。也是對自己寫作經歷的一種反饋。

寫作一定是件慢活,日積月累,天長日久,方見功夫。

從同學的文章看出,語言上汲取古文的簡練,如詩,涵凝知識境界。尋章摘句,信手拈來,說明他讀了很多的書,並且是古書。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說,嗜古。

而我,幾乎不曾讀過什麼古書。紅樓夢三國演義除外。什麼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等,我不熟知的多,有名都叫不上來的悲嘆。


如今,倒是常常有讀到鼓勵人的文章。簡村內就有現實的例子,比如誰是初中學歷,三十餘歲纔開始寫作,幾年耕耘也取得了些許成績。出書,入作協者,不在少數,於是冠以作家稱謂,也算是名副其實。又比如,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有時想想,這樣的話,有着模棱兩可的面目。沒有肯定的答案。讓人迷茫,彷徨。

本人寫作三餘年來,所謂的“文章”,細想起來,可有幾篇算得上合格產品?總之自己是不滿意的。

對於語言是大白話,空洞,貧乏。在讀同學文章時,更感到這一點。我也拿自己喜歡的作家林清玄郁達夫的文字來與同學比較,前者也是大白話,這樣一比較,也感到同學的文字有雕琢學修的痕跡。可是,自己文字的空乏仍是現實。

這次讀到同學文章,也屬無意偶然。在微信亂翻,看到一公衆號上有一個熟悉的名字,搜查對應的文章,果真是這一位同學。這才又讀到他的文章。

這一讀,如上的心情與感受,讓自己有點不快樂。肚腹沉着一股鬱氣,很不暢快。

立於窗前,外面下起了雨,樓臺遠天籠罩在一層煙霧之中。溼溼的地面,感覺像要長出蟲子來。

看眼前經過的那個老頭,一頭短短的白髮,戴一幅厚邊眼鏡,貌似罩有文化涵養。他每次經過時總要拿眼來搜尋看我。是要我與他問好麼?一對視,常常是立堆起笑容,裂開上下兩排黃牙,皮笑肉不笑的樣子。甚感厭惡。何況老子此時的心情不咋地,人我倆不待見。

那走來遠去的人影,彷彿定格在遠古的時空,空有無形的風吹。而我,一個人跌坐在一角,感到被漸行漸遠的時光遺棄在一片荒蕪曠野。

不單是讀了同學文章才這樣,我發現,這一個時期,至少是近三個月,或更長的半年來,我的寫作都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懷疑,徘徊,迷茫,於中不過蹉跎歲月。


前人說,唯佳人不可唐突,唯美酒不可辜負。於我,文章不可唐突更不可辜負。前人又說,繪畫的最高境界,是“如蟲蛀木,自然成文”,我以爲文章亦如是。
好文章是高天上流雲,是萬壑間松煙,是一段活潑潑的唐宋傳奇,是白頭宮娥閒說天寶遺事貴妃如何如何明皇如何如何,是清宵酒醒一個人對着牆壁和影子自說自話。
有人從遠方寄來一條上好的黑皮帶,趕緊繫上。肋骨雖然依舊瘦硬,腰腹卻漸漸鼓鼓便便了,得勒一勒,給文章和詩書留一些餘地。(摘同學文章《四十三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