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內在動機》有感

2021年4月,我與夥伴們所讀書目是《內在動機》。

本書闡述了自我決定論的基本理念。從人本主義精神出發,以實證研究來論證自主性纔是獲得幸福和自我實現的根源所在。

這本書回答了“如何才能讓人們激勵自己”這個重要問題。答案就是啓動內在動機,即人們爲自己而做某件事,爲了行爲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

書中說,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勝任和聯結。滿足這些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本書推薦者彭凱平教授說: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心靈的自由,幸福最終來自心靈的解放。

書中“真正的自尊”以及“親密關係中的自主”這兩部分內容對我觸動最大。

書中寫到: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相信自己作爲一個人的價值的堅實基礎上,是一種健全的、穩定的自我感覺。它伴隨着良好的真實自我,在這個自我中,內心的動機得到保持、外在的界限和規則得以整合、調節情緒的必要過程得到發展。因此,真正的自尊與自由和責任相伴相隨。

我想,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但真的看到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價值卻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這樣的看到是基於自己對自己的瞭解、肯定、關愛、認可、也包括尊重。真正看到自己價值的人內心是安全有力量的,他的行爲表現也必將是穩定和有創造力的。

擁有真正自尊的個體,是內外一致的,有自己的思想、認知、界限,同時尊重他人,可以整合獨一無二的資源來創造,爲自己負責任,在主演人生劇本時,所有的情緒都是對生活這杯羹的調試,各有各的味道,但不妨礙生活的豐富滋味。

相對於真正的自尊,作者對於有條件的自尊這樣寫到:還有一種自尊,它不太穩定且在根本價值方面缺乏安全感。這種自尊在某些情況下是存在的,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就消失了,它使人精疲力竭,自我貶低。

如果一個人的自尊依賴於物質上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比他周圍的人更有富有,那麼他通常會感覺良好,但這些良好是短暫的,不真實的。這些感受可能會以自我膨脹的形式出現,而不是一種堅實的自我意識,而且,它們往往會形成自己比他人更好的感覺,而不是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好。

我想,真正自尊的人能夠尊重他人,接受他人的缺點,而不是評價和貶低他們,物質、財富是我們追求的,但放下“我執”,一切隨緣,多修功德,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會更輕鬆,更容易感受心靈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

書中寫到:在考慮相互依賴的關係時,對於相愛的人來說,支持自主是一條雙行道。

研究人員發現,成熟的人際關係的特點是兩個人之間能夠公開的交流,不受自我捲入或自我貶低的影響。

在這種成熟的、相互的關係中,每一方都能爲對方付出而不期待任何回報,也不會把義務強加在對方身上。付出來自真實的自我,因此,人們體驗到的是想要付出。

正如付出不會帶來期望,接受也不會產生義務一樣,在最理想的關係中,向伴侶提出要求,不會產生獲得的期望,也不會給伴侶帶來付出的義務。

在這些成熟的關係中,人們自由地付出和拒絕付出。在滿足自己的需求和向對方付出之間形成一種平衡。付出不以犧牲自己爲代價,而是完全出於真實的自我。

上面這段話,對我的影響很大,“付出、期望、回報、真實的自我”這幾個關鍵詞需要我思索和內化,作爲自己和家人之間關係平衡的思想源頭,我需要這種成熟與成長。

成熟的表達,避免攻擊性,所有的付出都是出於聯結,而不是爲了回報。

帶着愛爲依賴關係盡已能,是我人生下半程要做到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