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在动机》有感

2021年4月,我与伙伴们所读书目是《内在动机》。

本书阐述了自我决定论的基本理念。从人本主义精神出发,以实证研究来论证自主性才是获得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根源所在。

这本书回答了“如何才能让人们激励自己”这个重要问题。答案就是启动内在动机,即人们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

书中说,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胜任和联结。满足这些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本书推荐者彭凯平教授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心灵的自由,幸福最终来自心灵的解放。

书中“真正的自尊”以及“亲密关系中的自主”这两部分内容对我触动最大。

书中写到: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相信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坚实基础上,是一种健全的、稳定的自我感觉。它伴随着良好的真实自我,在这个自我中,内心的动机得到保持、外在的界限和规则得以整合、调节情绪的必要过程得到发展。因此,真正的自尊与自由和责任相伴相随。

我想,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但真的看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却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样的看到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肯定、关爱、认可、也包括尊重。真正看到自己价值的人内心是安全有力量的,他的行为表现也必将是稳定和有创造力的。

拥有真正自尊的个体,是内外一致的,有自己的思想、认知、界限,同时尊重他人,可以整合独一无二的资源来创造,为自己负责任,在主演人生剧本时,所有的情绪都是对生活这杯羹的调试,各有各的味道,但不妨碍生活的丰富滋味。

相对于真正的自尊,作者对于有条件的自尊这样写到:还有一种自尊,它不太稳定且在根本价值方面缺乏安全感。这种自尊在某些情况下是存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消失了,它使人精疲力竭,自我贬低。

如果一个人的自尊依赖于物质上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比他周围的人更有富有,那么他通常会感觉良好,但这些良好是短暂的,不真实的。这些感受可能会以自我膨胀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一种坚实的自我意识,而且,它们往往会形成自己比他人更好的感觉,而不是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好。

我想,真正自尊的人能够尊重他人,接受他人的缺点,而不是评价和贬低他们,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但放下“我执”,一切随缘,多修功德,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会更轻松,更容易感受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

书中写到:在考虑相互依赖的关系时,对于相爱的人来说,支持自主是一条双行道。

研究人员发现,成熟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两个人之间能够公开的交流,不受自我卷入或自我贬低的影响。

在这种成熟的、相互的关系中,每一方都能为对方付出而不期待任何回报,也不会把义务强加在对方身上。付出来自真实的自我,因此,人们体验到的是想要付出。

正如付出不会带来期望,接受也不会产生义务一样,在最理想的关系中,向伴侣提出要求,不会产生获得的期望,也不会给伴侣带来付出的义务。

在这些成熟的关系中,人们自由地付出和拒绝付出。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向对方付出之间形成一种平衡。付出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而是完全出于真实的自我。

上面这段话,对我的影响很大,“付出、期望、回报、真实的自我”这几个关键词需要我思索和内化,作为自己和家人之间关系平衡的思想源头,我需要这种成熟与成长。

成熟的表达,避免攻击性,所有的付出都是出于联结,而不是为了回报。

带着爱为依赖关系尽已能,是我人生下半程要做到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