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每日美文閱讀和英語學習(第398天) 英語學習 美文閱讀筆記

英語學習


When faced with a big challenge where potential failure seems to lurk at every corner, maybe you've heard this advice before: "Be more confident."

And most likely, this is what you think when you hear it: "If only it were that simple."

But what is confidence?

Take the belief that you are valuable, worthwhile, and capable, also known as self-esteem, add in the optimism that comes when you are certain of your abilities, and then empowered by these, act courageously to face a challenge head-on.

This is confidence. It turns thoughts into action.

當面對一個巨大的挑戰,潛在的失敗似乎潛藏在每個角落,也許你以前聽過這樣的建議:“更加自信。”

最有可能的是,當你聽到它時,你會這樣想:“如果它這麼簡單就好了。”

但什麼是信心?

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有能力的,也叫自尊,再加上當你確定自己的能力時所帶來的樂觀,然後在這些能力的激勵下,勇敢地面對挑戰。

這就是自信。它把思想變成行動。

So where does confidence even come from?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that impact confidence.

One: what you're born with, such as your genes, which will impact things like the balance of neurochemicals in your brain.

Two: how you're treated. This includes the social pressures of your environment.

And three: the part you have control over, the choices you make, the risks you take, and how you think about and respond to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那麼信心從何而來呢?

有幾個因素會影響信心。

一:你與生俱來的東西,比如你的基因,會影響你大腦中神經化學物質的平衡。

第二:如何對待你。這包括你所處環境的社會壓力。

第三:你所能控制的部分,你所做的選擇,你所承擔的風險,以及你如何思考和應對挑戰和挫折。

If you have a fixed mindset, meaning that you think your talents are locked in place, you might give up, assuming you've discovered something you're not very good at.

But if you have a growth mindset and think your abilities can improve, a challenge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grow.

Neuroscience supports the growth mindset.

The connections in your brain do get stronger and grow with study and practice.

It also turns out, on average, people who have a growth mindset are more successful, getting better grades, and doing better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如果你有一個固定的心態,也就是說你認爲你的天賦是固定的,你可能會放棄,假設你發現了一些你不擅長的東西。

但是如果你有一個成長的心態,並且認爲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那麼挑戰就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神經科學支持成長思維。

你大腦中的聯繫確實會隨着學習和實踐而變得更強大和成長。

結果還表明,平均而言,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更成功,成績更好,在面對挑戰時表現更好。

Tip three: practice failure.

Face it, you're going to fail sometimes. Everyone does.

J.K. Rowling was rejected by twelve different publishers before one picked up "Harry Potter."

The Wright Brothers built on history's failed attempts at flight, including some of their own, before designing a successful airplane.

Studies show that those who fail regularly and keep trying anyway are better equipped to respond to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in a constructive way.

They learn how to try different strategies, ask others for advice, and persevere.

So, think of a challenge you want to take on, realize it's not going to be easy, accept that you'll make mistakes, and be kind to yourself when you do.

Give yourself a pep talk, stand up, and go for it.

提示三:練習失敗。

面對現實,你有時會失敗。每個人都有。

J.K.羅琳被12家不同的出版商拒絕,然後一家出版商選擇了《哈利波特》

萊特兄弟在設計一架成功的飛機之前,建立在歷史上失敗的飛行嘗試之上,包括他們自己的一些嘗試。

研究表明,那些經常失敗並不斷嘗試的人更有能力以建設性的方式應對挑戰和挫折。

他們學習如何嘗試不同的策略,徵求別人的意見,並持之以恆。

所以,想一想你想接受的挑戰,意識到這並不容易,接受你會犯錯誤的事實,並且在你犯錯誤的時候對自己好一點。

給自己打氣,站起來,加油。

The excitement you'll feel knowing that whatever the result, you'll have gained greate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is is confidence.

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會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理解。

這就是自信。


美文閱讀筆記

㈠我所有的故事都是聽來的,他們都有着現實的種子,然後通過虛構重獲生命。

大部分時候,我喜歡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將旁人未曾留意的小故事和小細節牢牢地捕捉住,深深地儲存在心底,等待着時間將其慢慢發酵。

我是一個記憶力特別好的人。三十多年前,我從另一個作家那裏聽到了一羣修鐵路的鐵道兵與一隻熊的故事,最近幾年我問他:這故事你打算寫嗎?他說:這是我告訴你的嗎?我早忘了。可我就不會忘掉故事,我聽到好故事就放在心裏,老在琢磨這個故事我能不能寫。

我有着敏感的內心和同情的耳朵,所以很容易對人家的苦難、人家的痛,產生共感,這大概就是爲什麼我能寫出那麼多故事的原因。

聽着別人的故事,寫自己的作品

㈡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豌豆在聞到別人午餐裏香油的味道時,突然想起小時候曾經服用過一個偏方——明礬磨成粉末,調上香油服下,據說是可以治咳嗽。“我沒被毒死真幸運。”她用了一句話來總結這個偏方。


可回憶的大門一旦打開,又跑出其他許多故事來。豌豆的媽媽那裏有好多偏方,媽媽自己就是在各種偏方中成長起來的,也在豌豆身上傳遞下去。小時候的冬天,她的手容易生凍瘡,有時會腫得老高,又癢又痛。


她媽媽心疼, 四處打聽,尋得一個偏方:用經雪覆蓋過的小麥煮水泡手。那一天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煮好的水, 在鍋裏剛剛停止了沸騰, 還冒着泡呢,媽媽就拽着她的手往裏放,覺得趁着熱乎勁兒療效最好。


她哆嗦着不敢放,簡直都要嚇哭了。這時,好在爸爸仗義執言,媽媽才決定等水稍微放涼一點兒再泡。最後手都燙紅了,有凍傷的地方還破了皮,疼得更嚴重了。


豌豆媽媽是個有決心有毅力的人,一方不行,自然還有另一方。某個冬天的早上,豌豆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媽媽突然走過來,喊了一聲名字,讓她把手伸出來。她閉着眼順從地伸出胳膊,然後突然感到手上一涼,繼而聞到一股臭味兒,立即警覺起來,睜眼一看,媽媽正在仔細地往自己手上抹一種棕色黏糊糊的東西,再湊近一些,結合氣味做出了判斷,似乎是——雞屎!


豌豆想要抗議,這是鬧的哪一齣啊。可媽媽已經開始講述這泡雞屎來得多麼不容易,一大早就去親戚家的雞窩蹲守,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雞糞都有效果——那種乾硬的黑條狀的不行, 灰白色的也不行, 只有這種稀而粘稠的雞鬧肚子的產物管用, 別嫌味道不好, 偏方治大病,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她乖乖地看着媽媽塗抹均勻,然後再裹上紗布去上學, 跟同學說是去醫院開的治凍瘡的藥,只是這藥味兒有點難聞。中途媽媽還給她換過幾次“藥”。


神奇的是, 第二年冬天,豌豆的手居然沒有生凍瘡,再後來的許多年也再沒有過。媽媽認爲是偏方的功勞,爸爸則認爲是她長大了,體質有所增強。


不得而知,又或許是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冬天的取暖條件改善了,不再那麼冷的緣故。


豌豆說完這些,慶幸自己不信偏方,終於不必把這些療法延續到下一代。我們笑得前仰後合,感覺那些場景都太真切而奇葩,而且過於重口味。


聽完豌豆的回憶,鑑於午飯時間到了,我忍住了講另一個故事的衝動。那是中學時我犯了痔瘡,姨媽傳了個偏方,豬苦膽調上黑白醜(就是牽牛花種子) 粉末, 一天一次, 連喫七天,包好。


我媽也像豌豆媽媽一樣,每天辛苦地去看哪裏有殺豬,叮囑屠戶把苦膽留下來,不要扔,這玩意兒也不易得到。多年後我已經記不起那個味道,只願想起喫完後要再喝一碗蜂蜜水壓一壓。


當時我媽非常崇拜地看着我, 認爲比勾踐都厲害——他只是舔一舔而已,你可是喫掉的呀。只可惜勾踐還稱了霸,我受了罪卻沒啥用,只是鬧了一週肚子,人都瘦了。


媽媽的愛,有時候也混雜這些奇葩的氣味,說起來百感交集呢。

㈢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主食的。前些天,烹飪大師段譽給我做了他家鄉河南的一種蒸菜,叫蒸槐花——槐花的花蕾,裹上面粉之後放在鍋裏蒸,蒸好後澆上蒜汁。我小時候,每年春天都能喫到這種東西。中國的很多美食都是有碳水化合物參與的,甚至很多被我們稱作主食的東西都可以被加工成輔料,比方說紅薯可以變成粉絲、烙餅可以變成炒餅。中國人在處理主食的時候可以說是用盡了心思。


在農耕文明的漫長曆史進程中,有限的土地與不斷增長的人口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這讓中國人對主食特別尊重。中餐和西餐無論在世界觀還是方法論上都難以溝通,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在西餐的菜單上,我們可以看到頭盤、主菜、甜品;而在中餐的菜單上,我們看到的是主食、炒菜、湯。宴會就更是這樣,在西餐宴會上所有的飲食是圍繞着主菜展開的,而中餐宴會上每一道菜的評判標準只有一個——是否下飯。甚至可以說,下不下飯是衡量每一箇中國“煮夫”“煮婦”做菜做得好不好的最重要的標準。所以我們說,民以食爲天,民以主食爲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珍惜糧食、不浪費,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


第二個故事要講因節儉而產生的美食。有一種特別普通的蔬菜,古稱蕹,我們現在叫它空心菜。這是一種生長期極短、價格低廉卻營養豐富的蔬菜,無論怎樣烹製——熗炒、涼拌,都非常美味。一般的南方人家都喜歡做這道菜,而有些心思細膩的主婦會先把空心菜的葉子掐下來烹炒食用,再將空心菜的稈放在陰涼通風處。幾天之後,稈發生了變化,從口感上說,它已經從清脆變成脆韌,將它和豆豉或者辣椒一起炒非常好喫。


大前年,揚州的一個組織,想申請“最大份炒飯”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他們做了四噸炒飯,後來因爲保存不善,只好拿來餵豬或直接倒掉,紀錄也被取消了。炒飯是一種家庭食物,它恰恰是中國人對剩飯的一種利用。在中國,無論是家庭主婦還是餐廳大廚,沒有用新蒸的米飯去做炒飯的,要用隔夜的米飯。隔夜之後,米粒的外表緊縮、脫水,更加富有彈性,特別容易裹蘸料汁,這纔是最好的美味。


其實不僅僅是炒飯,中國人在利用剩菜剩飯上花費了非常多的心思。比方說魚類喫不完,用鹽將它醃製成鹹魚,或者做成魚醬;肉類喫不完,我們會將它做成臘腸,或者火腿;有些東西已經腐敗了、臭了還捨不得扔,進而我們發現它生成了大量蛋白質,就像我故鄉安徽的臭鱖魚。


隨着時光的流逝,這些因節儉而誕生的美食成了解密“舌尖上的中國”的重要密碼。


第三個故事我要講自己家裏的事。我小時候生活在一個物資並不豐富的年代,那時逢年過節才能見到雞鴨魚肉。每次喫魚,總是我和妹妹喫魚肉,父親喫魚尾巴,母親喫魚頭。後來時代變了,我們也長大了。現在,有的魚頭甚至賣得比魚肉還貴。有一次家裏聚會,我說了一句話把我母親說傷心了。我說:“哎呀,以前你總霸佔着魚頭不放,我們現在才知道魚頭這麼好喫。”母親傷心是有理由的,因爲在當時,魚頭不是什麼好喫食,魚肉纔是有營養的好東西。在我們的家庭飲食裏,有很多下腳料完全是因爲加上了充滿愛心的烹飪,才讓一個家庭在清貧中維繫着溫暖的幸福感。


很多簡單的食材在中國廚師手中因飽含愛意而化腐朽爲神奇,其中最典型的是動物的內臟。我常說,日本有花道、茶道,我們有“下水道”——動物下水。我們能把它們做成許多種美食,比方說紅燒大腸、夫妻肺片。更有極致的,四川火鍋幾乎就是一個下水火鍋:四川人不厭其煩地把牛的主動脈血管裏那些咬不動的膜一層一層地撕掉,做成特別美味的黃喉;把牛的瓣胃反覆地清洗,切成巴掌大的能夠蘸滿火鍋所有香料的毛肚。我覺得,這些都是特別有中國意境的美味。


美食由三個因素組成,食材、工藝和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所以我經常說,人世間最好喫的是人情,最好的美味是人和人之間的愛和親情。


現在,飢餓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在地球人口仍在不斷增加、環境日益變得脆弱的今日,我們更應該珍惜每一份食物,要學會知足、學會感恩。就像那句老話說的:但求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㈣這兩天和我爸聊天,說到他的孫子、我的小侄子,天冷直接就沒去幼兒園報到了。


我爸就說:“這也太浪費了,學費那麼貴,一學期兩千多,只去二十多天。他們夫妻倆也太寵孩子了吧。”


我點頭,確實,我小侄子現在的生活是我小時候不敢想象的。


我爸又說:“我是搞不懂,現在的孩子三歲多就開始上學,太辛苦了,幼兒園還需要上三年,到底學什麼呢?”


我沒接話,我沒上過三年的幼兒園,我也沒有孩子。


我爸還在說:“不過玩一玩也好。等他上一年級,作業是停不了的,一直學到大學,然後找工作,結婚生孩子,一直到退休,壓力多大哦,都是不能再這麼開心地玩了。”


我還蠻震驚的,就開玩笑說,老爸,最近思想昇華蠻大喲。


我爸說:“是呀,我也是年近六十,最近才能稍微停下來看一看,才發現,自己這一輩子好快,忙忙碌碌,一晃眼就過去了,我和你媽居然都一頭白髮了。”


20世紀60年代,爸爸出生在蘇北農村極爲普通的家庭,弟兄三個。我大伯高中復讀整整五年才考上大專,復讀後兩年的學費和大學的費用都有我爸的支持;我三伯初中都沒讀完,說一天到晚偷喫家裏的爛抹布,我想他是缺乏某種營養吧。


三個人的命運自然不相同。我大伯大專畢業,分配到縣城很好的事業單位,結婚生子, 事業有成, 西裝革履, 粉嫩白淨,家族的領頭人。


家裏好不容易供了一個大專生,再沒有錢供其他人讀書了。我爸和我三伯,白手起家,埋頭苦幹,也只是黑黑瘦瘦,維持溫飽而已。他們是農民的後代,也只有農民的方法。


我爸高中畢業後,先是跟着我爺爺在家裏種地,幾年時間吧。這期間,經親戚介紹,21歲的他和19歲的我媽結婚了。他看種地沒有前途,實在養不起家,就跟着同鄉大哥去了上海,學開車,也在上海幫人家開了幾年貨車。


我出生之後,我爸在上海給人家開車,我媽在老家帶我。但是和我奶奶的矛盾讓她想一個人去找我爸。她也沒有提前和我爸說,就一個人按照我爸寄回的信上的地址找過去了。


我媽說,下了大巴之後,她就一路走一路問,就這樣在晚飯時間到的。我媽還記得,那天天氣真的很好,還有晚霞,我爸還沒喫飯呢。我爸說,那個週日,當他看到我媽拎着大包小包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都驚呆了。聽故事的我,只覺得,一切是該死的美好。我的媽媽多麼厲害。


就這樣,我媽和我爸一起留在上海了。期間還把我帶過去一次,說帶我去過上海的動物園,可是我什麼都不記得了。幾年之後,我爸媽就回到蘇北了,但是沒回村子,而是到了縣城,爲了我和我弟的學習。爲了更多的掙錢機會,我爸去了蘇南,一呆就是二十年到現在。我媽不能跟着去了,因爲我和我弟不能沒人管。


我爸是現在所謂的“自由職業者”,以前叫“個體戶”,說好聽點,自己是自己的老闆。他是一名貨車司機,資深的,運一趟貨,拿一分錢。


35之前,都是開夜車,因爲賺錢多,只有一個人,喫住在車上,中間也出過車禍,但是還是做了下來。年紀稍微大了之後,身體喫不消了,就只有白天開車了。中間有一段帶過他的一個弟弟,兩年之後和他合夥買了一輛車,但是那個人在高速上出了事情,車子報銷,我爸承擔了全部後果,賠了五萬。從此以後,我爸更是一個人幹了。


我後來老想,同時代的那麼多膽大的人發了財,我爸怎麼就沒有呢?其實他有過,但是一次失敗就讓他一年白乾了,很難再次膽大吧。更何況,從那件事情之後,我爸開車從來沒有出過事情,他是真的怕了。


這中間我爸每天喫多少苦我不知道,他從來不說,但是我媽肯定都看在眼裏。


我也是近兩年才知道,我爸週一到週六基本上都是早上五點出門,騎着電動車去停車場,無論酷熱和風雪;白天在各個停車場之間裝貨、卸貨,沒得停的,喫飯時間不固定,他也捨不得喫,基本將就,在倉庫食堂,滿滿一大碗飯、一兩道菜,更多時候是捨不得喫飯,所以我爸現在有低血壓的毛病;回家時間不固定,沒生意下午一兩點就回來了,有生意的話,下午四五點,或者晚上八九點,都有可能;週日也不是休息的,上午他會去看看車子,如果需要修理、換零件,甚至喫晚飯時間纔回家。


我爸爸上次送我去火車站的時候說,我這一輩子,就羨慕你們這些有穩定工作的,有安穩的環境,有五險一金,有每年的體檢,還有假期。我當時還反駁他,沒有完美的工作,我還羨慕你呢,自由。現在想想,多麼殘忍和幼稚,他爲了這份“自由”到底承擔了多少,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我爸挺瘦,是三個兄弟裏面最瘦的,黑的程度和我三伯差不多,我三伯種了很多年地,我爸也是常年在外風吹日曬,這兩人能不黑嗎?我爸還挺在乎自己的外貌的,收拾得很利落。其實他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喫嘛嘛香,睡覺也好,頭一沾枕頭就睡着,不夠睡。


但就是這幾年經常會頭昏、無力,查了發現低血壓,醫生說他這種低血壓的程度是挺危險的,甚至可能在睡夢中死亡,是個醫生都會建議他休息。但是我爸依然堅挺!工作強度不變,即使頭暈也要堅持出去。他說,在家裏呆不住,待著心煩。喫飯倒是好好喫着了,不敢再餓着自己了。


我想過很多次,也問過他,你兒子也結婚生子了,你能給他、該給他的一切都已經給他了,他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了,你爲什麼不能讓自己輕鬆一點呢?他說:“那閒下來幹什麼呢?閒在家裏不幹活嗎?我和你媽的養老怎麼辦?”


記憶中,我和我爸沒有交心過,我們沒有真正的相處和交流。他作爲我的父親是否合格,是另外一個話題,但他作爲一個獨立的人,作爲支柱支撐家庭25年,他是優秀的。他在認知、能力範圍內承擔的一切,都讓我敬佩。


我的爸爸,他代表了一類人。這些人就是什麼都沒有的農村人。他們只有自己,他們靠自己走出農村、走進城市,靠自己的雙手、雙腳和頭腦,尋找賺錢機會,扛起磚頭、舉起勺子、端起盤子、開起方向盤……


我的爸爸,他代表了一類支柱。家庭的所有經濟來源都壓在他的肩頭,也重重地壓在他的心頭。青年的他、中年的他,一直行走在這條路上,他覺得這就是他應該做的,他沒有想過放棄、丟下這種責任,他供養孩子喫穿住行和教育,幫兒子成立了小家庭。


我的爸爸,他代表了一種思想。不靠別人,只靠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地走過來,他慶幸自己還活着,雖然早已經黑得像炭,瘦得像猴,有了這種毛病、那種毛病,也還是在繼續用自己的力氣掙錢,想着爲兒孫減輕一些負擔,只要看到兒孫快樂健康,他就知足。他只想幹到不能再幹的年紀,再爲老兩口以後的生活存些錢,就可以過上他所憧憬的退休生活。


這就是他,生於60年代,一個農民,一個如此普通的、如此平凡的中國農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