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4每日美文閱讀和英語學習(第397天) 英語學習 美文閱讀筆記

英語學習

How to Spot a Liar

"Sorry, my phone died."

"It's nothing. I'm fine."

We hear anywhere from 10 to 200 lies a day. And we spent much of our history coming up with ways to detect them, from medieval torture devices to blood-pressure and breathing monitors.

But although such tools have worked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most can be fooled with enough preparation, and none are considered reliable enough to even be admissible in court.

But, what if the problem is not with the techniques, but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that lying spurs physiological changes?

What if we took a more direct approach, using communication science to analyze the lies themselves?

On a psychological level, we lie partly to paint a better picture of ourselves, connecting our fantasies to the person we wish we were rather than the person we are.

A technology known as linguistic text analysis has helped to identify four such common patterns in the subconscious language of deception.

First, liars reference themselves less when making deceptive statements.

They write or talk more about others, often using the third person to distance and disassociate themselves from their lie.

在心理層面上,我們撒謊部分是爲了更好地描繪自己,把我們的幻想與我們希望成爲的人聯繫起來,而不是與我們現在的人聯繫起來。

一種被稱爲語言文本分析的技術已經幫助識別了潛意識欺騙語言中的四種常見模式。

首先,說謊者在作欺騙性陳述時較少提及自己。

他們多寫或談論別人,經常用第三人稱來疏遠和脫離謊言。



如何識別說謊者


“對不起,我的手機壞了。”

“沒什麼。我很好。”

我們每天聽到10到200個謊言。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想出檢測方法,從中世紀的刑具到血壓和呼吸監視器。

但是,儘管這些工具在某些情況下起了作用,但大多數工具都可以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被愚弄,而且沒有一種工具被認爲是可靠的,甚至在法庭上都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如果問題不在於技術,而在於說謊會刺激生理變化這一基本假設呢?

如果我們採取更直接的方法,用傳播學來分析謊言本身呢?

Which sounds more false: "Absolutely no party took place at this house," or "I didn't host a party here."

Second, liars tend to be more negative, because on a subconscious level, they feel guilty about lying.

For example, a liar might say something like, "Sorry, my stupid phone battery died. I hate that thing."

Third, liars typically explain events in simple terms since our brains struggle to build a complex lie.

Judgment and evaluation are complex things for our brains to compute.

這聽起來更假:“絕對沒有派對在這房子裏舉行,”或“我沒有在這裏舉辦派對。”

其次,說謊者往往更消極,因爲在潛意識裏,他們對說謊感到內疚。

例如,說謊者可能會說“對不起,我愚蠢的手機電池沒電了。我討厭那東西。”

第三,說謊者通常用簡單的術語解釋事件,因爲我們的大腦很難建立一個複雜的謊言。

判斷和評價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很複雜的事情。

As a U.S. President once famously insisted: "I did not 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 that woman."

And finally, even though liars keep descriptions simple, they tend to use longer and more convoluted sentence structure, inserting unnecessary words and irrelevant but factual sounding details in order to pad the lie.

Let's apply linguistic analysis to some famous examples. Take seven-time Tour de France winner Lance Armstrong.

When comparing a 2005 interview, in which he had denied taking performance-enhancing drugs to a 2013 interview, in which he admitted it, his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increased by nearly 3/4.

正如一位美國總統曾經說過的那樣:“我沒有和那個女人發生性關係。”

最後,即使說謊者保持簡單的描述,他們傾向於使用更長和更復雜的句子結構,插入不必要的詞和不相關但聽起來真實的細節,以填補謊言。

讓我們用語言學分析一些著名的例子。以七屆環法自行車賽冠軍蘭斯·阿姆斯特朗爲例。

他在2005年的一次採訪中否認服用了興奮劑,而在2013年的一次採訪中他承認服用了興奮劑。在這次採訪中,他使用人稱代詞的次數增加了近3/4。

Note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following two quotes.

First: "Okay, you know, a guy in a French, in a Parisian laboratory opens up your sample, you know, Jean-Francis so-and-so, and he tests it.

And then you get a phone call from a newspaper that says: 'We found you to be positive six times for EPO.' "

Second: "I lost myself in all of that. I'm sure there would be other people that couldn't handle it, but I certainly couldn't handle it, and I was used to controlling everything in my life. I controlled every outcome in my life."

請注意以下兩個引號之間的對比。

第一句:“好吧,你知道,一個法國人,在巴黎的實驗室打開你的樣本,你知道,讓·弗朗西斯某某,他測試了一下。

然後你接到一家報紙的電話說:“我們發現你對EPO有六次陽性反應。”

第二:“我在這一切中迷失了自我。我肯定會有其他人不能處理它,但我肯定不能處理它,我習慣於控制我生活中的一切。我控制着我生命中的每一個結局。”

In his denial, Armstrong described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focused on someone else, removing himself from the situation entirely.

In his admission, he owns his statements, delving into his personal emotions and motivations.

But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is just one indicator of deception.

Let's look at another example from former Senator and U.S. Presidential candidate John Edwards:

"I only know that the apparent father has said publicly that he is the father of the baby.

在他的否認中,阿姆斯特朗描述了一個以其他人爲中心的假想情況,使自己完全脫離了這種情況。

在他的承認中,他承認了自己的陳述,深入研究了自己的個人情緒和動機。

但人稱代詞的使用只是欺騙的一個標誌。

讓我們看看前參議員、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愛德華茲的另一個例子:

“我只知道表面上的父親公開說他是孩子的父親。

Not only is that a pretty long-winded way to say, "The baby isn't mine," but Edwards never calls the other parties by name, instead saying "that baby," "the woman," and "the apparent father."

Now let's see what he had to say when later admitting paternity: "I am Quinn's father. I will do everything in my power to provide her with the love and support she deserves."

The statement is short and direct, calling the child by name and addressing his role in her life.

So how can you apply these lie-spotting techniques to your life?

這不僅是一個相當冗長的方式說,“孩子不是我的”,但愛德華茲從來沒有叫對方的名字,而是說“那個孩子”,“那個女人,”和“明顯的父親。”

現在讓我們看看他後來承認父子關係時說了些什麼:“我是奎因的父親。我將盡我所能爲她提供她應得的愛和支持。”

這句話簡短而直接,直呼孩子的名字,說明他在孩子生活中的角色。

那麼,你如何將這些測謊技巧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呢?

First, remember that many of the lies we encounter on a daily basis are far less serious than these examples, and may even be harmless.

But it's still worthwhile to be aware of telltale clues, like minimal self-references, negative language, simple explanations and convoluted phrasing.

It just might help you avoid an overvalued stock, an ineffective product, or even a terrible relationship.

首先,請記住,我們每天遇到的許多謊言遠沒有這些例子嚴重,甚至可能是無害的。

但仍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能說明問題的線索,比如最少的自我暗示、消極的語言、簡單的解釋和複雜的措辭。

它可能會幫助你避免高估的股票,無效的產品,甚至糟糕的關係。



美文閱讀筆記

㈠安藤在日本北海道新千歲機場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主要經營海產品。但附近同類型的店面太多,同質競爭導致價格暴跌,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即便這樣,還有不少挑剔的顧客對產品表示不滿意。


一天,鬱悶的安藤回家喫過晚飯,喝着茶,想着小店以後的出路。他雙眼盯着杯子裏翻滾漂浮的茶葉,那細細的茶葉舒展開來,相互纏繞在一起,就像一個個愛心在跳動。他靈光一閃:我所賣的海產品裏,海帶是最多的,如果像賣茶葉一樣賣海帶,也許能改變現狀。


可是誰會買小包裝的海帶呢?除非它有特殊的作用或意義。


經過一夜的思考,安藤決定走一條與衆不同的經營之路:單賣海帶。安藤聯繫了一家食品加工廠商談合作事宜。


沒多久,第一批按照安藤的設計製作出的海帶正式開始銷售。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來北海道觀光的遊客都知道這裏有一種新奇的海帶,除了食用,還可以表情達意。


其實,海帶只是進行了再加工。按照安藤的設計,工廠將海帶切成不同的長條,除去海腥味後,烘乾放在不同的模型裏。經過乾燥包裝後的海帶被貼上各種標籤,有“長壽”“幸福”“合格”“謝謝”“愛你”和“對不起”等多種類型供顧客選擇,安藤給自己的產品起名叫“文字海帶”。


只有二兩重的“祝福語”海帶,比一斤普通海帶要貴2000日元,快趕上一斤茶葉的價格,但是顧客熱情不減,越來越多的人光臨安藤的小店。

㈡這些風景甚至連拍張照片都令人心懷忌憚,因爲其中存在的美屬於很難收進照相機取景框的那一類。


我們眼前的風景,是吸納了遼闊、幾乎是永恆的靜寂、潮水深邃的香味、無遮無攔拂過地表的風、流淌於其中的獨特時間性才得以成立的。其中的色彩自古以來飽受風吹雨打,才形成現在的模樣, 又隨着氣候的變幻、潮汐的漲落、太陽的移動時時刻刻發生變化。


一旦被相機鏡頭剪切,或者被調配成科學的色彩,它將變得與此刻呈現在眼前的景色截然不同。其間存在的情緒恐怕也將蕩然無存。


所以,我們唯有花更長的時間,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它,將它鐫刻在大腦裏,才能將它裝進記憶無常的抽屜。

㈢很多人喜歡強調獨立思考。我覺得,絕大多數時候,獨立思考是不太可能的,也沒有必要。


什麼叫獨立思考?完全不借助別人的思考,只靠自己思考,叫獨立思考。


這樣,能思考出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嗎?如果藉助了別人的思考,利用了別人提供的價值,參考了別人的意見,又聲稱是“獨立”思考,恐怕有掠美的嫌疑,離剽竊也就不遠了吧。


牛頓要思考,也得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離開巨人,牛頓的思考都沒有意義,我們怎麼能獨立思考?一切思考,假如不建立在對知識的掌握上、對事實的瞭解上,只不過是聯翩的浮想,沒有多少價值和意義。


喜歡到處標榜獨立思考的人,其實是因爲他很難汲取、吸收真正專業的、有價值的思考——那些並不容易,他弄不明白,只好悶頭在屋裏“獨立思考”。這是不得已。


如果一個人能思考到別人思考不到的地方,他的思考又是有見地的、正確的,他一定巴不得別人理解他的思考,渴望能基於他的思考做出更深入的思考——無論新的一步是由自己邁出,還是別人邁出,都是令他振奮的。他纔不想做一個“獨立”者。


知識的積累,是一代又一代人,相繼站在前人肩膀上,吸收了前人的經驗,汲取了前人的教訓,然後纔有可能得到那麼一丁點兒“邊際貢獻”的。所謂“獨立”,其實並不獨立,離開了別人的工作,你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做一些重複的、意義瑣碎的,別人早就解決過、有結論的事情。


孔子從來沒有教人“獨立思考”。相反,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不喫不睡地去“獨立思考”,沒啥用,不如老老實實去學。又說:“思而不學則殆。”“思”和“學”,是相輔相成的,“學”,當然是學別人的東西,那麼,“思”也就不可能離開“學”而獨立了。


“盲從”,聽起來不好聽。但我們哪個人的知識積累,不是從接受種種訊息開始的?只是訊息有真有假,質量有高有低,渠道有優有劣。真的訊息,叫事實;普遍流行的事實,叫知識。而假的訊息,叫謠言、謬誤。我們儘量通過優秀的渠道,接觸到高質量的、真實的訊息,根據這些做出抉擇、判斷,庶幾能以非專業者的身份,少受欺誑和瞞騙。


孔子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多聽聽不同說法,其間有衝突的,解決不了的,不要輕易下結論;對那些比較明瞭的,謹慎地表達,錯的時候就少。多觀察事物,不要輕易涉險,穩妥的事情,謹慎去做,就會減少後悔。


孔子給出的建議,可以供熱衷“獨立思考”的人蔘考。如果太熱衷“獨立思考”,而拒絕參考任何與自己傾向相左的理解,那就沒辦法了。

這是一次11年的尋找。


2010年1月30日,全國進入春運的第一天,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一位年輕的母親揹着巨大的行囊,抱着年幼的孩子,艱難前行。


11年來,這張照片不斷在網絡和社交平臺上流傳,不斷被各大媒體引用、轉發,併成爲“春運表情”。


11年來,衆多的詢問和反饋,讓記者後悔當年“沒有留下那位母親的聯繫方式”。在衆多網民和關注者不斷髮來的相關信息裏,周科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尋找之旅。


隨着信息一點點地拼湊,照片一張張地對比,當年那位母親的信息越來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歲,彝族人。


2021年春節前夕,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桃園村,周科終於找到了鏡頭裏的年輕母親。



見到巴木玉布木時,她笑得燦爛,看不出歲月的滄桑。與11年前照片中一樣,她盤起頭髮、揹着孩子迎面走來,除了略顯瘦削,那雙眼睛依舊明亮。


她的身後,是剛剛建好的新房,鋼筋水泥結構,結實的板材門窗。“住上大雨漏不進去、寒風吹不進來的房子,是我小時候做的夢。”曾在土坯房住了30年的巴木玉布木,童年的家在半山腰,出嫁後的家在山腳下。變的是海拔,不變的是土坯房。


住進新房,巴木玉布木偶爾還會做噩夢:害怕孩子們凍醒,更擔心房子塌下來。


曾經,每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巴木玉布木的土坯房裏便下小雨。雨水落在地面不打緊,可時常會滴落在牀上打溼被子,一家人都睡不了覺。臉盆放在牀上接雨,一個不夠,再加一個,再不行就用木桶……巴木玉布木回憶,那時候家裏沒有通電,漆黑的夜裏,夫妻倆就在屋裏摸來摸去,憑着感覺找漏水點接雨水。整個晚上,他們就這樣抱着熟睡中的孩子盼天亮。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屋頂的瓦片不知被翻弄了多少次,雨中的不眠之夜又過了多少回。


在未拆除的舊房前,記者推開幾塊木板拼成的房門,簡陋的木板牀,補了又補的被褥。


從櫃中翻出幾件黑色的彝族察爾瓦(披衫)。巴木玉布木說:“白天當衣服穿,晚上就是被子。”她說自己偶爾去集鎮上淘衣服,2元錢一件,也有5元錢一件的,但家裏人很少買,“更多是把別人穿舊了不要的撿回來”。


桃園村位於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涼山州,10年前,過苦日子的並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從她家門口放眼望去,村莊周圍,一道道山樑、一級級梯田清晰可見,山上草枯葉黃。


遠處,一座座大石山高聳入雲,根本望不見外面的世界。


“不外出打工,光靠幾畝地能喫飽就算不錯了。”桃園村第一書記劉劍說,“ 村裏土地貧瘠,不少還懸在半山腰上,播下一顆種子不見得能長出一粒糧食。要是遇上洪澇或乾旱,一年的收成就沒了。”


巴木玉布木家有6畝旱地,祖上一直以種植玉米、蕎麥和土豆爲生,每年的收成勉強讓一家人填飽肚子。想喫大米要到集鎮上買,但家裏根本沒有錢。2007年,大女兒出生,巴木玉布木偶爾會用節省下來的零錢去買幾斤大米,與玉米粉混在一起,給女兒“加餐”長身體。


2009年,二女兒出生,嗷嗷待哺,巴木玉布木感覺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她害怕孩子們會像自己一樣永遠走不出這座大山。


就這樣,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出去打工!



2010年1月30日,記者在南昌火車站拍攝的那位揹負大包、懷抱嬰孩匆忙趕車的年輕母親,正是巴木玉布木。她說,那是她結束在南昌5個月打工生涯,趕着返回大涼山老家的一刻。


她記得很清楚,那天一早,自己扛着大包小包,帶着女兒從住處趕到南昌火車站,再乘坐兩天一夜的火車抵達成都。在成都,她花了15元錢在一家小旅館休息了一晚,又搭乘14個小時的火車抵達越西縣,從縣城回到大涼山的家裏,已是深夜。這趟行程,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兩夜。


如今,從南昌坐高鐵到成都,最快只需要8個多小時,而從成都乘火車到越西,6個多小時就能抵達。


記者翻出那張曾震撼人心的“春運表情”照時,巴木玉布木既驚訝又感慨。她告訴記者,當年自己揹包中裝着被子、衣物,手拎的雙肩包裏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麪、麪包,還有尿不溼。她說,那一次,自己背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幫忙。


在巴木玉布木的記憶裏,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涼山。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昌一家燒磚廠搬磚。


“在磚廠打工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元,不多,但比在家裏種地強。”巴木玉布木說,白天上班,她就揹着女兒一起搬運石磚。女兒在肩頭睡着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邊幹活一邊看着她。


巴木玉布木沒念過一天書,更不會講普通話,連火車票也是同村人代買的。霓虹燈下的招牌、路邊的標誌等,她一概視而不見。在磚廠打工時,她的活動範圍很小,除了睡覺,磚廠就是她的全部。


巴木玉布木告訴記者,自己的童年是在高山上度過的。山下雖然有學校,但山高坡陡,下山的路要走上兩個小時。像當地女孩子一樣,巴木玉布木從沒走進過學校。


她童年的大多時光都在放牛、照顧弟妹,日出日落,每天如此。對巴木玉布木來說,她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等着父母幹活歸來。再大些,她便加入其中,學着種地。


初到南昌,巴木玉布木一邊搬磚,一邊練習普通話,努力融入陌生的社會。


此前,她從沒見過奶粉和尿不溼。外面的世界,對巴木玉布木來說總是很新鮮。


在磚廠打工期間,最令巴木玉布木頭疼的,是二女兒經常生病。在老家遇到這種情況時,她會帶孩子去鎮上的醫院看病。但隻身在外,她不知道怎麼去醫院,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家。


“那張照片,正是我帶二女兒回家的時候。”巴木玉布木說。


不幸的是,二女兒回家後不到半年就因病夭折。自此,她再也沒有外出打工。2011年,她的第三個孩子在出生10天后也不幸夭折。


“那個年代,桃園村只有一條泥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馬車,醫療條件非常落後,不少孕婦都是在家裏生產,小孩子生病很難得到及時救治。”巴木玉布木說。



正當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時,村幹部反覆提及的“精準扶貧”讓夫妻倆看到了希望。


起初,巴木玉布木並不懂什麼叫精準扶貧。但她看到,桃園村的土地上“長”出了許多菸葉大棚,不少村民忙前忙後。


從幾畝地的試種,到大面積鋪開,桃園村一改往年的耕種習慣,開始種植菸葉、果樹等經濟作物。


巴木玉布木一打聽,一畝菸葉能掙好幾千元,這不比在外打工差。於是,她與丈夫把家裏的6畝地全部改種了菸葉。


第一年,因技術不好、經驗不足,夫妻倆僅掙了五六千元,但他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第二年,扶貧幹部上門摸底,送來一張貧困戶幫扶聯繫卡,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爲扶貧對象。


隨後,從縣級聯繫領導到駐村農技員,再到具體幫扶責任人,大家爲巴木玉布木搭建了脫貧平臺。對口幫扶幹部劉勇,隔三岔五往巴木玉布木家裏跑,將菸葉苗送到田間地頭,協調技術員手把手指導……通過學習,巴木玉布木夫婦種植的菸葉產量成倍增加,年收入從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種植面積也從當初的6畝增加到15畝。


與此同時,巴木玉布木還到半山腰上找荒地,在亂石中闢出一塊塊試種田。


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其中工資性收入3萬元、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7萬元,成功實現脫貧。


作爲扶貧對象,2018年,巴木玉布木獲得國家4萬元的建房補貼,她自籌7萬元在宅基地旁蓋起了一棟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三室一廳的房屋粉刷一新,乾淨明亮,還貼上了地板磚,電飯煲、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


按照彝族風俗,新居落成,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裏做客,巴木玉布木夫婦一口氣宰了兩頭牛。


依照國家政策,巴木玉布木還享受到醫療和教育方面的資助。2013年以來,她又生育了3個孩子,全部由縣城醫院免費接生。目前,大女兒巫其拉布木上初一,次女王雪醫讀小學一年級,兒子巫其布吉上幼兒園。


記者瞭解到,作爲越西縣北部的一所初級中學,新民中學的學生人數已從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現在的2425人,其中女生比例由15%增長到51%。在國家的援建下,學校不僅新建了幾棟教學樓,還正在動工建設一個標準的運動場。


2018年,桃園村修建了鄉村公路,通了電力、網絡,以及自來水,村口常遭水沖毀的那座小橋也修葺一新。曾經的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走在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上,桃園村孩子們的上學路已經縮短到十幾分鍾。巴木玉布木說:“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平平安安。無論是生孩子活貧困,還是遭遇不幸,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看着巴木玉布木甜美的笑容,記者已然看到11年前鏡頭裏年輕母親篤定的目光。





——《讀者》雜誌2021年第9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