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然读书打卡764天 2021/5/7《建构解决之道》②

李明然读书打卡764天 2021/5/7《建构解决之道》②  P118-124

当事人”犯错”时——目标架构的引航

当事人犯错之际正是成长的好时机。焦点相信错误是成长的契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其实是建立与孩子情感的机会,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才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机会。

青少年出事的时候,是他最需要被帮助的时候,也往往是最容易受教,最容易反省自己、最有改变意愿的时候。如果咨询师与其周遭的人能把握当事人犯错出事的时机来上架支持与引导,当事人会心存感激,也最愿意从教训中学习成长。

Sft咨询师会引导当事人身旁的人,从一个正向的观点来重新看待当事人:当事人会出事、犯错,正表示他有些不足之处,正需要”开始学习”或”重新学习”。例如:会偷窃的青少年,可能表示其需要再学习人我的界限、金钱的使用或欲望的控制。会打人的当事人,可能需要学会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以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及如何与人协商的方法。

那么如何引导当事人从错误中学习与成长呢?咨询师可以引导当事人出现正向所欲行为,而非要求停止不当行为。那么到底如何增加当事人从犯错中改进的可能性呢?咨询师及周围的人要想指正当事人的犯错行为,就要能清楚的向当事人说明,希望看到当事人”要去做”的行为,而不是”不要做”的行为。例如:一位教师不要只是告诉学生在班上不要吵闹,而是能清楚表示希望当事人上课专心,同时还可以仔细描述何谓上课专心的模样(如眼睛看着老师抄写笔记,好好坐在座位上),甚至还可提出学生之前在班上表现上课专心的例外表现。

在咨询中,咨询师可运用假设问句去引导当事人思考,重要他人希望他能具体表现出什么行为,以及他自己对未来美好的愿景为何。例如:“如果可能,你会希望事情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你会看到什么,就知道你的目的达到了?”  “当你的老师看到你做什么行为,你就可以不会再被送到训导处了?”咨询师还可以提醒当事人,其目前所做的行为反而是与其愿景背道而驰的。

咨询师还需要特别提醒自己:当事人在抱怨问题时,不等于他说明了她要的目标。咨询师可问问当事人的晤谈目标,将当事人的不要转换成要。

例如:

当事人:“我一直在跟我先生吵架,吵了很多年,我不想再这样吵了。”

咨询师:“和先生吵了这么多年的架,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如果可能的话,你希望情况可以有何不同?”

当事人:“不要再吵了!”

咨询师:“你希望你们两个不要吵了,那么你希望你们两个的互动是什么样子?”(将不要转换成了要)

将不要转换成要的句式有:

“你不想……那么,你比较想要什么?”

“你不希望他这样,那么,你比较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可能,你希望情况可以有何不同?”

“从你的难受中,我猜你很重视(或看重、想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