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游戏“玩”着带出省心娃(2) 01 手机 02 压力 03 传统 04 惯性 05 耐心 06 认知 07 时间

上一篇《如何用游戏“玩”着带出省心娃(1) 》分享了“游戏思维”这把育儿的万能钥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促进你和孩子共同成长。


不过,说到养育,“80后”、“90后”家长常常想到“温情沟通”、“接纳情绪”、“和善而坚定”,“讲道理”这些字眼,却很少想到用“游戏思维”来破解教育难题。


要么也曾看书知道过这种育儿思路,但真遇到孩子闹腾了,还是回到老传统。


既然“游戏思维”陪娃事半功倍,为什么现实中却如此尴尬,它的“拦路虎”到底有哪些?


01 手机


“游戏思维”强调的是真人互动,要父母亲自参与。


但是,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身上的“器官”。除了睡觉,手机不离身,一刻不见则心里痒痒。


要放下那么引人入胜的“抖音”“快手”,放下那么难以自拔的“王者荣耀”,全身心投入亲子游戏,谈何容易?


又或者,一家三口相顾无言,大人玩手机,小孩弄平板,各有各的“精彩”。


比起真人互动陪娃,不用说,一定是让手机作为“保姆”陪娃轻松。


无形中,它们和我们的亲子陪伴时光进行着“拔河赛”。


 02 压力


有时候,你也想温柔一点,和孩子在一起的笑声多一点。


可是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工作任务繁重。晚上终于盼来下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就想在沙发上“葛优躺”。


陪孩子写完作业,还得腾出大脑空间想今天和他玩啥,真没那精力。


特别是孩子闹脾气,直接一声命令喝去,立刻被镇住。不用费脑琢磨玩点啥,短平快,多方便?


工作压力山大的时候,身体被透支,感觉能正常活着就挺不容易,还谈什么发现生活乐趣,玩亲子游戏?难呀!



03 传统


记得以前初中同桌说过,她非常怕爸爸,在家都很严肃,黑着脸。


从历史溯源上讲,中国儒家强调“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和孝道文化,传统的父亲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而在游戏中,双方是平等的,没有谁听谁的话,只有按游戏规则进行下去。一旦要和孩子玩互动游戏,身份就变了。


不少家长特别是爸爸心里,还是认为在孩子面前要树立权威——我是老子,要一本正经的,孩子才会怕我,才好管教。


他们担心,用“玩”着陪娃,在孩子面前少了威严的样子。



04 惯性


用“游戏的思维”陪伴,需要父母主动降低智商,进入孩子的世界和宇宙。


我们有思维惯性,总觉得“这都是小孩子玩的,太幼稚”。


而且,每天在工作地点长达8-10小时,要在工作与家庭的氛围中轻松过渡,没那么简单。


单位的文化较为严肃,缺少轻松活泼的因素,回到家后笃定难以在短时间内切换成“游戏”的状态。


若是父母还当了领导,更会习惯将在公司的那套对下属的做法带到家里,板着脸对孩子。


05 耐心


陪孩子讲过绘本的家长都会发现,有段时间,孩子就只对那一本书感兴趣,其他一律入不了法眼。


他就缠着你,讲了一遍又一遍,父母都腻了,孩子依然high,反复听不厌烦。那是因为我们成人和孩子的关注点不同。


带孩子去博物馆,孩子可能只对某个展品感兴趣而已,甚至可能是博物馆里非主角的电梯。


而家长想最大限度让孩子在这里吸收知识。老跟他说“你应该怎么样,这个要怎么做,那个怎么做”,就会打乱了氛围。


“游戏的思维”陪娃也是这样,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注点不同,更需要家长的耐心才能陪好。


成人的世界,关注价值,有没有什么用,达到什么效果,让孩子学会什么技能,但是孩子关注这件事本身好不好玩。


和孩子抛个球,我们能不能不管接住几次,让孩子尽情享受扔的过程。同一个游戏玩久了,我们能不能坚持住,陪他多玩几次。


如果我们总是用量化的眼光,审视“游戏的思维”能让孩子学到什么知识技能,恐怕对这种陪伴方式提不起多么兴趣,孩子也不想和你玩。


06 认知


在传统的思维里,一想到“游戏”的字眼,父母就觉得“老是玩,老不正经,不务正业,没学到东西啊!”


还有的家长会困惑:老是把生活中的难题、困境变成游戏,等到孩子面对真实的世界,怎么办?


孩子会发现社会很残酷,没有那么有趣,老板上司领导直接批评你,不给你好脸色看,学习也是苦哈哈,那不是落差很大,承受不了?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会觉得还是要提前给孩子挫折教育,不能让他们这么“舒服”。


正因为如此,才更要“游戏思维”的陪伴。


把这套思维惯性植入他们内心,每当他们没有被真实世界温柔以待时,还会用“游戏”的心态来看待。


那些不过是人生游戏中的“小怪兽”。有这种心底打底,不怕人生难题。



07 时间


时间宝贵,不仅对于成长,小孩也是如此。


在教育军备竞赛之下,许多家长都把小孩往兴趣班送,日子填得满满的。


有时间一起亲子共读绘本就很不错了,有时间保证每天户外2小时的运动就很棒了,根本拿不出时间和精力玩亲子游戏。


时间是最大的难题。唯有把游戏的思维无声无息地融入生活,见缝插针,润物细无声。


当你想要用“游戏思维”这把万能钥匙,才发现,原来在父母面前有这么多迷雾,遮住了双眼。


手机、压力、传统、惯性、耐心、认知、时间。


那就让我们想办法踢掉这些拦路虎吧!


用游戏的底色为陪伴打好底色,为亲子之间的情感银行账户注入越来越丰厚的额度。


(未完待续)

- End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