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技術

溝通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技術

——張愛敏工作室《班主任有效溝通的藝術與技巧》讀書分享

整理|彥豔

主持人開場白

親愛的小夥伴們,晚上好!“五一”勞動節,勞動最光榮!今天,我們都是快樂的腦力勞動者,讓我們一起祝自己節日快樂!

分享之前,要感謝一下工作室的老師們。不是波濤和愛敏老師的鼓勵、“威逼”,或許,今天我還只是一個喫瓜羣衆。還要感謝妍妍老師,原本計劃cctalk直播的,儘管最終還是選擇了這樣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但嘗試使用cctalk的過程中,素昧平生的妍妍老師的耐心、不吝賜教,着實讓人心暖。

01

導讀1:本書哪些觀點引起了你的共鳴?

本書作者李進成老師擅長“把專業心理諮詢通俗化,把潛意識的內容形象化,把日常教育用語程序化”,然後總結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基礎教育的管理模式、思維模式、語言模式”。

人與人相見是緣分,與書,也是如此,姑且叫“書緣”吧。之所以選擇這本書與大家分享,首先是被書名所吸引。《班主任有效溝通的藝術與技巧》是一本指導說話的書,而我自認爲生活中的自己着實不太會說話,所以就想學點兒說話技巧。而能運用於與學生溝通的“話術”,想來生活中也可借鑑。學說話,學着好好說話,這就是我選此書與大家分享的初衷。

你呢?是帶着和我一樣的心態打開了此書,還是另有原因呢?

繁竹:這本書專業語言雖然很多,但被李老師通俗化了,道是不難理解的。我看這本書,是一切行動聽指揮,有人已爲你選好了,不跟着讀,除非傻了,再去選書,大海撈針,還不一定能撈出來。

波濤: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令人眼前一亮。

紅敏:這本書理論性強,需要靜心慢讀,讀了2遍,收穫滿滿。

蘇娜:我們看到的是學生的表面,應瞭解學生的心理,看着陽光的學生,心理不一定陽光,也許較消極。

彥豔:正如我們自己,人前笑哈哈,人後苦哈哈。

02

導讀2:書中介紹的溝通技巧哪個你曾用過或者想做嘗試?

彥豔:首先,我特欣賞李老師每一章文字的行走模式。以往看此類書籍,大多都是直接理論論述,中間需要可能會有案例參與。但李老師在每一章卻有自己的“套路”“,即先講一個與之相關的小故事,由故事引出相關專業理論。我發現自己特享受理論書籍如此的編排結構。

比如在書的第一章《做一個思想豐富的班主任》,李老師就先講一個關於蝴蝶的故事。說兩個人,都喜歡蝴蝶,都想得到蝴蝶。爲得到蝴蝶,一個人是煞費苦心,買了跑鞋、運動服,還有撲蝶網,追蝴蝶追得是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如此大動干戈,即使得到蝴蝶,哪還有賞蝶之心?而另一人呢?不過是買了幾盆鮮花放在窗上,於是花自盛開,蝴蝶自來。人呢?喝茶賞花觀蝶舞,逍遙自在——由此故事,李老師引出了下面要講的的吸引力法則,一切水到渠成。

您還記得啥是吸引力法則嗎?吸引力法則簡單來說即同類相吸、同頻共振,就像咱們這個工作室,素昧平生的我們憑什麼聚在了一起?哈哈,不就是張老師的“吸引力法則”嗎?

波濤:理解爲張老師的個人魅力可以不?

彥豔:或許是受自我水平所限,每每讀完小故事後,再來看後面的專業理論闡述,就覺得輕鬆有料,感覺挺好。所以我想無論是寫作的角度,還是與學生交流溝通的角度,先來小個故事吊吊胃口,提提情趣,我覺得這是挺值得我們嘗試運用的一種表達技巧。

繁竹:人們大多討厭說教,而這本書正好相反,從故事導入,讓你進入角色,想解決問題,那麼你就會渴求理論支撐,帶着目的學起來就不覺得枯燥無味了。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都能如此,孩子們學習起來肯定會省勁好多。彥豔:真是哎,孔老師,故事說理,大人小孩兒都喜歡。

月月:我的感悟有三:第一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讀者閱讀幸福。第二循序漸進,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者熟悉的事情入手,更加通俗易懂,化難爲易。第三所有的現象到最後基本都可以歸結爲理論,是一種昇華。

彥豔:書中內容也讓我收穫頗多。印象最深的是明白了日常人與人之間誤會產生的主要原因。大家還記得李老師關於此內容的闡述嗎?

“每個人對信息符號的關注焦點不同,經過刪減、扭曲一般化之後形成的信念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就會做出不同的理解,這個不同的理解往往就是誤會”——原來,誤會的產生與我們大腦的溝通模式有關呀。

第一章,做一個思想豐富的班主任——不要讓自己的判斷阻礙了溝通。這句話讓我一下子想到了日常生活中身邊人發生矛盾的種種,比如婆婆和嫂子之間的問題,明白了其癥結所在,原來是聽話者將說話者的信息進行了“扭曲”,然後落在了自以爲是的“焦點”上,於是,產生了誤會,矛盾也由此而生。當然,李老師也給出瞭解決矛盾或者說誤會的辦法,即調整雙方的關注焦點,重新對事實進行過濾加工,從而改變對事實的理解。我覺得可以從四個方面努力:換位思考,關照自己的內心;自我反省,事實並非真相,不依表象妄下斷語;多樹立正面積極信念。

衆所周知,掌控自己的情緒很重要,可是卻很難。讀此書,我還學到一點掌控情緒的技巧。在第六章,李老師告訴我們掌控情緒的技巧,比如微笑法,利用ABC法則充滿正能量地看待問題,比如“抽離與結合”……個人感覺這些都很實用,我已嘗試將其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微笑法好理解,也好用,且一用就有效,建議大家多用,尤其是課堂上與學生出現突發衝突時,我自己常用此法,不再多說。至於ABC法則,我覺得對其概念我們不必深究,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身處逆境時學會樂觀看待問題,個人感覺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打破自我限制信念”,多樹立正面積極信念。這方面李老師舉了一秀才趕考和西部“牛仔大王”李維斯的事例,其實這方面做得好的,我覺得古人蘇軾可以說是典範。蘇軾一生命運多舛,尤其是仕途不順,幾乎總是行走在被貶的路上,可人家前一秒悽悽慘慘,後一秒就浪地飛起,名篇美食齊出。

蘇娜:能掌控自己情緒的人就是成功人士,我就不行,遇到點小事就想發火,就像彥豔多微笑,時刻保持微笑狀態,我還要多多修煉。

彥豔:一起努力!而“抽離與結合”說白了,其實就是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說當我們置身於衝突“事故”中時,要將自己從事故中的“當局者”抽離出來,成爲“旁觀者“”,這樣情緒就會迴歸理智與冷靜,會產生很多解決問題的智慧。“結合”其實說的就是“共情”,其實也就是換位思考,體會下衝突中對方的感受,這樣更容易理解對方,爲下一步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波濤:唉呀,人的情緒如果能夠掌控的話,我們自己的孩子有福氣。我的學生寫作文就寫到:微笑是一種武器。我們做老師的更應該把這樣的微笑當成一種武器,去面對學生教室裏的孩子,更有福氣!

蘇娜:梁老師,這叫以柔克剛。

彥豔:我最喜歡的是情緒溝通“三明治”法,也是特別要給大家尤其是咱們年輕老師要推薦的一個溝通技巧。即在與學生溝通時,先談情說愛再講理。聽聽,這說法是不是就很有趣?

波濤:和學生談情說愛,這樣的話語,聽着都給人感覺很新鮮。

彥豔: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與學生溝通時,先關注學生的感受,接納學生的情緒,做到這兩點,或許,道理自明,根本不用你講,孩子自己就懂了。李老師技巧的總結真是通俗易懂而又切實好用。在我們與學生較爲成功的溝通交流中,是不是多實用此方法?

蘇娜:真的應該這樣做,先談情說愛再講理,可我們往往直接講理,可這些學生都已經聽過好多遍了,效果甚微。應該先走進學生的心裏,讓學生接納我們再講理,這樣效果就更好了。

彥豔:喜歡此技巧,還因爲此法當真不只是適合與學生的交流,且適合與其他人的溝通,比如與愛人、與同事甚至……陌生人。說到這兒就想插入一句,其實李老師這本書題目是《班主任有效溝通的藝術與技巧》,但它真真印證了我初見時的感覺,我真心覺得它不只是對“班主任”有用,不只是對師生的溝通有用,它也適合我們一般的人際交往溝通借鑑哦。比如書的第二章介紹老師要建立自己的情感銀行,讓自己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保持富足狀態。其實想想,生活中我們如果想與他人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比如友情,比如愛情,比如婚姻……是不是也得如此?夥伴們,接下來,我們進行第三個問題的交流吧。

03

導讀三:讀書貴疑,書中有沒有哪點理論讓你產生疑惑?

波濤:在第十二章,李老師先給我們講解了溝通的步驟和技巧,接下來引導班主任做自我形象定位和心理彩排,和孩子的溝通進行提前預演,以確保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能夠暢通無阻。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心裏邊有很大的抗拒。我們平時在和孩子的相處當中,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從來沒有過提前預演或者是心理彩排,李老師說的這種心理彩排,讓我有一種表演節目的感覺。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節目,在網絡中看到的視頻,在生活中遇到的演出,對衆人開放的時候都要進行彩排。而我們和學生的相處也要進行這種彩排,實在是讓我有些不能夠接受。

繁竹:梁老師的觀點與我相反,我愛預設各個未知環節,做充分準備,特殊情況做應急處理。

波濤:這幾天在我們學校的錄播室錄課,和孩子們一遍一遍的去溝通,去交流,去重新開始,我忽然間就意識到我之前的想法有多麼錯誤!如果我能夠在平時的課堂上語言嚴謹一些,就不會有這一次這麼的反反覆覆!這本書讓我再一次意識到,在教室裏和學生相處的時候,還是在教室外和學生面對的時候,都是需要彩排的。彩排過後纔可以更加的理想,更加的讓自己,還要讓學生滿意!我是沒有意識到!現在只有經歷過,才能對這樣的彩排有更加的認可度的讓自己,還要讓學生滿意!

月月:負向激勵策略,先告訴學生做這件事的嚴重後果,然後以此來規範學生行爲,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會開班會,或者通過一些其他方式告訴學生,例如打架,不學習的嚴重後果,可是效果甚微。

彥豔:相比較於負向激勵,書中似乎更傾向於正向激勵。不過,似乎更應該因人而異哦。想起我這次分享,就是張老師和梁老師給俺的正、負激勵相結合的結果。

月月:其實有時候正向激勵讓學生處於飄飄然的狀態,讓學生自身有種優越感。所以我在兩種激勵方法中徘徊。

彥豔:看人下菜,因材施教。說下我的困惑,書中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渠道有三種:語言文字、語氣或語調、肢體語言。而這三種,心理學研究表明肢體語言的影響力最大,佔55%,語言和文字只有7%的影響力——真的嗎?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我一直以爲“文字”是很有影響力的,於是也常推薦一些家長用文字與孩子交流。老師們,你在日常工作中,習慣用肢體語言嗎?

波濤:對於孩子來說,肢體語言的確是最有力度的,能夠直抵孩子的內心世界!

彥豔:其實想想,我們或多或少可能都用過。回想自己的過往經歷,還真是,適當的肢體語言的確可以起到傳遞關愛或者力量。比如拔河比賽前的擊掌,給即將登臺演講的孩子舉舉拳頭,比個“加油”,摸摸說不舒服的孩子的額頭……只是沒想到,我們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對孩子而言卻是意義不一般哦。

波濤:我在教室裏對於特別優秀的孩子,特別優秀的做法,我會和孩子來一個擁抱,以鼓勵他的這種行爲!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很不贊成,很羞怯,很不好意思!後來我就跟家長溝通,讓孩子在家裏也習慣和家人的擁抱。這樣對孩子是一種溫暖,是一種肯定是一種鼓勵,是一種支持,對孩子的心理來說,是極好的。

月月:梁老師,我爲你點贊,但是我是教初中的,我不敢和他們擁抱,哈哈。我也想每次跟學生告別時擊掌,享受火辣辣的疼,火辣辣的愛。有時候我也會在學生後面突然捂着她的眼睛,讓他們猜猜我是誰。拍拍肩膀,摸摸額頭,關心是否生病。學生不僅不抗拒,似乎很享受。

彥豔:可以想象月月老師跟學生之間關係的融洽,真好。

月月:我和學生關係越來越好,他們願意和我談心,他們犯錯誤時我更傾向於和他們談心,真正踐行“有理不在聲高”的理論。讀這本書,我很願意設身處地的爲學生着想,我想如果學生是我,我此刻需要的是什麼,或者需要老師怎樣做,然後朝着學生希望的方式去做。

彥豔:尊重學生價值觀,尊重學生的需要。最困惑的——理解等於投射,“心中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要說這句話吧,也算理解。這方面典型的例子,蘇東坡與佛印關於“你看我像什麼”的故事,估計大家都聽說過。可是還是不太理解這章的理論,比如“班主任所看到的學生行爲,往往是自己內心狀態的一種投射”,包括書中的例子——當一個人讀書時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以後他做了老師,看到有的學生出現當年老師爲之批評自己的行爲時,也往往會很生氣。這就是將自己的不滿投射到了學生身上,難道說我們看到學生違紀不能生氣?生氣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不滿?

波濤:學生違紀的時候,我們在責備學生的那一瞬間,有沒有想過學生爲什麼會違紀?學生違紀是不是我們的原因?其他人不違紀個別人爲什麼會違紀呢?我們對這樣的個別人,是不是關注不夠,他們的內心,他們的行動沒有融合到這個集體中來呢?這樣多思考那麼一點點,就會發現責罰學生,其實就是對自己不滿。

彥豔:是這樣哦?這部分理論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一本心理學著作《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也有相似的理論,不過當時看時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對某些理論不太接受的,而今更迷惑了,不過,本節末尾的文字讓我明白,其實李老師說前面這些主要還是在教我們做班主任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發覺自己對某個學生特別討厭或者帶有特別強的負面情緒時,理解前面所說的這些心理知識就會讓自己冷靜下來,在自己內在的信念價值觀層面進行反省,這樣會讓自己少犯很多錯誤。還有,書中說應對投射最好的辦法就是面質和澄清,去和你投射的人澄清,區分你的投射和他,讓他迴歸他的本來的面貌,而你接受你所投射出的你的部分。這又是什麼意思?

波濤:或者說我們都已經習慣了責備,已經習慣了去指責對方。卻往往是忽略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追問。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我記得李世民就說過,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因爲這一面鏡子在,所以他才能做一個好皇帝。別人身上的某些方面,總會是自己的一點點同質,這一點就叫投射。

彥豔: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好像懂了點……就是這個問題讓我再次希望多接觸些心理學著作。

波濤:對的,對的,這就叫投射。心理學本身是枯燥的,但心理學的故事卻是最能幫助人理解世間事實的。

月月:我也有強烈的願望,多讀些心理學的著作,我甚至在想心理諮詢師好不好考,如果好考,我都想考一個,研究人的心裏,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波濤:心理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爲現在社會的重要問題,無論是成人的孩子孩子的。李老師是在用自己學習過的西方心理學,結合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後,才應用在教育教學的實踐當中,思考出來的成果。我讀過另外一本關於教師心理學的專著——《做內心強大的教師》——這本書就是藉助教師自身的心理障礙得到解決的過程,對教師提出的各種解決法寶。讀班主任的書籍越來越多,越來越感覺到心理學的重要性。所有的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心理學的層面上,瞭解學生的成長心理,能夠剖析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行爲心理,能夠更好的進行溝通和交流。

彥豔:謝謝梁老師!讀書用書

04

導讀4:掩卷而思,我們在教育生活中一定有較爲成功或者失敗的溝通案例吧,請結合書中理論進行經驗或者教訓的總結,並以“教育敘事”的形式提交工作室郵箱,稿件組的老師將會擇優薦讀。

最後,與大家分享與學生溝通我覺得比較實用的“話術”:

一、少用“但是”多用“如果”句,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

二、同樣的意思從積極方面表達(例如:曾國藩將“屢戰屢敗”改爲“屢敗屢戰”;如果你不想學習,誰也幫不了你”改爲“如果你努力學習,誰也阻擋不了你的進步”)

三、多用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句式,例如“你覺得”“你認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四、多問“怎麼辦”,少問“爲什麼”。

五、把“怎麼可能”變成“怎麼才能”。

六、用“我也”的語言模式(與學生找到同理心)。

李老師本書關於與學生溝通的藝術與技巧的論述,其核心還是基於對學生的愛與尊重、理解與欣賞(這在本書的三、五、十一章都專門做了論述)。有此基礎,一切技巧纔可用纔好用,纔可能成爲藝術。

“書到用時方恨少”。感覺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尤其是讀書分享時,說實話,我可想像其他大咖名師們一樣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哎,怎奈“囊中”羞澀……嗨,不說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希望餘生好書常伴。

謝謝各位,辛苦各位!再次祝大家假期喫好玩好休息好!安康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