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述往|天津最早的西餐馆

行者无疆tj 文

(起士林旧址)

天津开埠,西餐随洋人来到津城,开始仅是兵营里的“伙食”,家庭中的“餐饭”,交际时的“宴饮”。后来饭店餐馆中的各式“大菜”也只是专供洋人,到民-国初年,天津还没有“西餐”这个词,而称之为洋饭或大菜,经营的饭店被唤作“洋饭店”。

(起士林和他的家人)

在天津最早并最有影响的西餐馆是起士林。它是德军随军厨师,一个叫阿尔伯特·起士林的人开的。据说,此人曾经是宫廷御厨,擅作面食,后来弃武从商,留居天津。1901年9月17日,在法租-界大法国路(现解放北路)以酒吧形式开设一家约100平米的小西餐馆,将自己的姓名作为店名,后迁至旧德美租-界交界处,即今解放路与徐州道交口,又吸收其妻弟巴德入股,店名改为“起士林·巴德餐馆”。该餐馆除每天供应京奉铁路沿线各国驻军数千斤面包以外,还以销售奶油西点和西餐而著称京津一带。

(小白楼的维多利亚餐厅,后来的起士林餐厅)

据称,西餐流行于天津与袁-世凯渊源颇深,袁-世凯为交好各国驻津外交官,宴请他们时请的西餐厨子就是起士林,冷盘,大菜,汤品,甜食都做得精致,深得袁-世凯和洋人们赞赏。袁-世凯赏银100两,起士林靠着这笔赏赐开了那间西餐馆。有袁-世凯的擡举(袁46岁生日就是起士林操办的),不但洋人经常光顾,而且华人也趋之若鹜地来尝鲜儿,一时起士林名声鹊起,生意兴隆,起士林几经迁址,后来坐落在小白楼,历经数十载,从德式风味到经典俄餐均有拿手菜,罐焖牛肉、铁扒杂拌、炸大虾、奶油烤鱼归、炸猪排、红菜汤、土豆沙拉等番菜,让名流和百姓都念念不忘。咖啡糖、黄油饼、栗子面、冰激凌等西点糖果冷食,更是小孩子当年的最爱。

(起士林的门脸儿与内景)

自起士林起,天津的西餐馆逐渐增加,且多为华人主营,如南市的华楼、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的德义楼(现和平路锦州道口工商银行址)等。规模较大的是1923年开业的国民大饭店,除大餐外,为适应华人的经济条件和快节奏生活,还推出了简易西式套餐(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 1927年开业的大华高级饭店(位于现营口道与新华路口)则入乡随俗,兼具中国特色,西餐西点不仅店堂供应,还可到剧院、舞厅和宅门承办宴会或送外卖,甚至将西餐西点送到利顺德饭店梅兰芳的房间。有些饭店是中西餐兼卖,如专营广东菜的松记(坐落于广东人聚居的现大沽路和哈尔滨道交口),除卖广东小吃外,还兼卖西餐,餐桌上除摆刀叉外还摆上一副筷子。

(起士林的名片与广告单)

到20年代,西式大虾、色拉、铁扒鱼等西菜已列入大中型餐馆的菜单,有些中餐馆还创造了“中菜西吃”的方式,分餐减量,一人一次可吃三四个菜,而且总价不高。 1932年在天祥后门开设的文利西餐馆更首创零份西餐,每份两角,全天供应,很适合游人和学生,类似如今的快餐。

(起士林制作的大蛋糕)

随之而来,西式的咖啡店、冷食店、面包房也相继增多,西餐、西点、咖啡、冷食使天津人的饮食更具多元色彩,由原先的因好奇而开“洋-荤”,渐渐接纳它进入餐饮的主流文化。记得上小学时,有位华侨同学就住在起士林工厂的隔壁,一开窗,一股甜甜的香味儿就飘了进来,每到他家小组学习,闻着巧克力的香味,看着《三毛流浪记》,真是“享受”,那是少年时代挥之不去的记忆。多少年来,在天津起士林几乎成了西餐的代名词,它的历史作用是值得铭记的。

(民国时,天津另外一家有名的西餐厅大华饭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