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孙子兵法· 作战篇》(4)

【原文】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1)。故不尽知(2)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3)也。

【注释】

(1)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于国家的情况,从未曾有过。

(2)不尽知:不完全了解。

(3)利:利益,好处

【译文】

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详解】

杜佑对这条注解说:“兵者凶器,久者生变。若智伯围赵,逾年不归,卒为襄子所擒,身死国分。”

他用三家分晋之前的智伯例子来说明:“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春秋时晋国有四大家族即智、韩、赵、魏,其中智氏最强。智伯做了晋国执政,先后找韩、魏两家索要土地,两家都用了“卑而骄之”之计,痛痛快快给了。因为不给,打不过他。给了,好让他再去惹别人。

智伯志得意满,又找赵襄子要。这回要的,是赵家最好的地,关键是赵家祖先宗庙所在,无论如何不能给。于是就开仗了。智伯裹挟韩、魏两家一起伐赵,许诺灭了赵氏,分土地给他们。

这仗打了三年,赵家支持不住了。派使者找韩、魏两家,说智伯怎么回事你们都知道,哪会分土地给你们,不过是各个击破罢了。不如我们三家联手灭了智氏,分了他家土地。韩、魏两家早等着这一天,就差一个人来捅破窗户纸。于是阵前倒戈,突袭杀了智伯。不仅分了智伯土地,而且之后灭了国君,三家分晋,把整个晋国瓜分了,在后来的战国七雄里,韩、赵、魏就占了三国。

智伯也是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作为晋国执政,他的政治、经济实力都远超另外三家。攻打赵氏,如果能等待时机,周密准备,一鼓而下,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鼓而下了,晋国可能就成了智国,没有后来三家分晋的韩、魏、赵了。但夜长梦多,兵久弊生,反为三家所害。赵襄子对智伯是刻骨仇恨,把他的人头骨上了漆做酒器,每天端着喝酒才解恨。这就是智伯的下场。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即使今天的企业经营和打仗一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而且商战比打仗的胜算还低十倍。因为打仗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经营是你不知道跟谁在打。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要一脸无辜:“怎么会这样?”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伟大,失败了那是环境变化”。环境本来没义务等我,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呢?主要是因为侥幸心理,都想赌一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