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多,聽的少


說,是一個往外輸出的過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焦慮的母親不停地嘮叨孩子,因爲在說的過程中,她的焦慮就已經轉移到了孩子那裏,她自己就會在嘮叨中感覺輕鬆些。

但此時,在聽媽媽嘮叨的孩子,成爲一個接收者,成爲母親焦慮的容器,他不得不把母親的焦慮接過來、存起來,幫母親承載她自己無法代謝的種種情緒。

這對孩子來講,是非常艱鉅的一個任務。但是基於在家庭中,父母擁有更高的話語權,而孩子自己的獨立自我也尚未完全建立,所以他只能成爲那個被動的接收者。

當他所接收到的這些情緒垃圾無法代謝時,他可能就會出現各種軀體症狀或是行爲問題,因爲只有這樣,他的情緒垃圾才能找到一個出口。

這就是爲什麼在一個家庭中,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時,需要調整的是整個家庭。因爲孩子很可能是在爲家庭生病。

建議:全家人坐下來,認真聽孩子講一講;父母只是聽,不要做評論,也不要試圖說服他;哪怕他說他想殺人放火,只要他不會行動,就不要阻止他說,因爲那是他心裏積壓了太久的憤怒,他需要一雙傾聽的耳朵來幫助他承載。


而聽,永遠比說重要。

因爲聽是理解對方的基礎,也是建立信任關係的通道。對於很多人來說,僅僅是被聽到,就能夠非常好地釋放壓力。當然,我們這裏說的聽,是傾聽,而不是隻把耳朵擺在這裏的應付差事。

當我們傾聽的時候,我們要聽的,除了表面的話語,更重要的是話語後面的情感、期待,對彼此關係的感受以及想象,等等。

如果我們能讓自己靜下來,聽一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那麼生活裏就會少很多衝突。特別是在成長中的孩子,這個過程尤其重要。

因爲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傾聽和尊重是孩子發展自尊的溫牀,當被聽到得越充分時,孩子的自我發展會越健康,他們也越有能力獨立思考,他們的各方面功能也就被開發得越全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