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解讀

15.21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說,君子不因爲一個人一句話說得好,說到了心坎上,就提拔他。也不會因爲否定一個人,就否定或埋沒他說過的有益的話。

清儒李顒(yóng)的《四書反身錄》說:“不以言舉人,則徒言者不能倖進,不以人廢言,則言路不至雍塞,此致治之機也。”不因爲他一句話說得到位,就馬上提拔他,那光會說不會練的人就不會僥倖上位。不因爲否定一個人,就廢除他的所有建議,那言路就不會阻塞,這是治理的關鍵。

“言”,至關重要。你在用人的時候,要聽其言,觀其行,要有試用期,真的有事功,有德行,再提拔。因爲言的巨大價值,孔子又反過來強調不能因人廢言,不能因爲否定一個人,就否定他說過的所有話。

追求真理,首先就是要超越自己的好惡,以道義爲標準,而不是以好惡爲標準。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早上好!又到6點半了,我們要還是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過的內容。論語第15篇衛靈公篇的第20章。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這裏面的矜是矜持,莊嚴自持,沒有乖戾之心,所以不爭,不和別人爭執,也不和別人去競爭。君子有才有德,能夠合羣。但是他不與別人結黨營私,爲了個人的私利而沒有原則和立場。

我們往往說這個社會競爭很激烈,那是站在外面看。其實發自內心來看的話,之所以說我們被別人比下去了,原因不在別人,在自己。如果自己足夠優秀,誰又能比得過你呢?

所以對於君子來講,首先要做的就是老實本分做好自己。你自己好了,不用爭也好,你自己不好,再爭也沒有用。把目光放在與別人爭上,遠不如真正集中精力在提升自己上。

在中國過去,黨爭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說唐朝末年發生了牛李黨爭,後來宋朝的時候也有黨爭,明朝的時候也有黨爭,一旦出現黨爭,就置天下國家社會於不顧。而只因爲我們是一個團體的就要一致,對方擁護我反對,對方反對的我就擁護,只有利益沒有是非,是非常危險的。

孔子從2500年前就已經說明了這個的重要性。所以孔子告誡我們說君子要合羣,但不能結黨,這是一個重要的人格。

好了,具體的詳細內容,昨天已經講的非常清楚了。大家如果說還不是很清晰很明白的話,可以聽聽昨天的音頻或者看一看後來秋豔校對出來的文稿。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章論語衛靈公篇的21章。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說,君子不因爲有的人一句話說的好,說到了自己的心坎上,就提拔他,重用他。

也不會因爲不喜歡一個人,就否定或者埋沒他說過的有益的話。

爲什麼孔老夫子要這麼說呢?我們深挖一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清儒李顒(yóng)的《四書反身錄》說:“不以言舉人,則徒言者不能倖進,不以人廢言,則言路不至雍塞,此致治之機也。”

翻譯過來就是:不因爲他一句話說得到位,就馬上提拔他,那光會說不會練的人就不會僥倖上位。大家想一想,因爲某一個人說了一句有道理的話,就認爲他是個人才,就立馬把他提拔起來,會助長什麼風氣呢?

浮誇之風。把所有的心思都用來如何討好你,說出一句有道理的話來了,那有道理的話太多了,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他真的能做到嗎?他有其言能有其行嗎?他是個知行合一的人嗎?他言行一致了嗎?他是一個說到能做到的人嗎?如果不是,只是誇誇其談,那真的是他的才能嗎?

說到這裏,給大家講兩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趙括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趙國有個將軍叫趙奢,他領兵打仗都非常的厲害,是一代名將。那他有一個兒子叫誰啊?趙括。

趙括這個人從小熟讀兵書,講起話來一套一套的,雖然他沒有去實際領過兵打過仗,但是他對於事情的分析,聽起來頭頭是道,說的太對了,太有道理了。

很多人都非常讚賞他,包括趙國的國君,而只有趙括的父親,也就是趙奢,知道自己的兒子言過其實,只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踐經驗,而自己又過於自信。

他沒有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所以那些東西都是他想像出來的,只是看起來覺得對而已,真正用在戰場上,形勢是瞬息萬變的,他是沒有這個能力去駕馭的。

可是趙國國君不相信啊!覺得那麼有才學,那麼會說,他怎麼可能不行呢?

而秦國和趙奢打仗的時候打不過,攻佔不了,就派人散佈謠言,說是我們就怕趙括,趙括要是當將軍,那我們就完了。

趙國國君聽了以後,就不顧趙奢的反對,力排衆議,就啓用了趙括,結果就出現了40萬大軍都被秦將白起活捉,最後被坑殺在長平。

教訓慘不慘痛啊?就是因爲他是一句話說的好,能說,就提拔他到那麼重要的職位上,結果把一個國家給坑了。

還有一人大家也都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用了一個人叫馬謖。馬謖這個人也是和諸葛亮一起探討問題的時候,頭頭是道。諸葛亮認爲這個人很有能力,但劉備不認可,說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結果到街亭的時候,馬謖自以爲是,不按諸葛亮的指導行事,不聽王平勸導,結果兵敗街亭,讓諸葛亮的北伐出師不利,最後沒辦法,諸葛亮只有揮淚斬馬謖,後悔死了。

也是因爲他聽這個人說話好,就啓用他,重用他,沒有給他實際的鍛鍊機會,沒有真正去考驗過他。

這裏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看一個人,他說話好聽,有道理不行,要看看他的行爲是否能夠言行一致,他是否經歷過實戰的鍛鍊。

我們共和國的將軍,哪一個都是身經百戰起來的,沒有一個人說我平步青雲,就因爲靠嘴皮子就能當上將軍,當上元帥的。

爲什麼孔子特別強調這一點呢?其實就是因爲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會說話,說有道理的話,往往就會讓人覺得很驚豔,領導求賢若渴,就是終於有人能夠說出那麼好的話來,一定是個有本事的人,所以恨不得立馬就用他,而沒有去深層考察,去實際鍛鍊,最後釀成大禍。

其實這裏面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告訴我們,我們說話是相當重要的。一句話說的好,領導恨不得馬上提拔你。可是你要說不好會怎麼樣?所以說我們要謹言,說出來的話要比較有道理。

在《禮記•文王世子》裏面說,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就是取賢才要麼他有德行,要麼他有事功,要麼聽他說話,有思想,有條理,三者都是取才之道。

在《尚書*舜典》裏面講,如何考覈官員呢?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就是讓他們述職,說說自己的治理之法,有價值的就採納推廣,考覈他們的成績,工作做的好的就賜給車馬服裝,彰顯他的功績。

就像我們在清宮劇裏經常看到的,賞賜黃馬褂,既有物質獎勵也有精神獎勵,還有榮譽符號,所以言是至關重要的。

說話特別的重要,對於個人來講也把話說好,對於領導來講,既要聽其言,又要觀其行,要有試用期,看他真的能夠言行一致,說到能做到,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你再好好提拔他。

接下來我們再講第二段,不以人廢言。

以人廢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因爲不喜歡這個人就否定他的話,不管他說的對與不對都不聽,因爲我不喜歡他,所以他說什麼都是錯的,這樣的事情多不多?太多太多了,大家肯定都有印象。

在小的時候,因爲喜歡某一個老師,所以他的課就特別喜歡聽,學習槓槓的。而因爲這個老師某一句話當時打擊自己了,或者說怎麼着了,就討厭那個老師了,討厭那個老師就不想聽他的課,不想聽他說話,因此這一科的成績就一落千丈。

有沒有?我相信一定是有的,這就是典型的以人廢言。

可是老師教那麼多學生,他也不指望你每一個人都能夠認真聽講,但是你自己因爲討厭他,就把這科學不好,損失是誰的?損失是自己的。最後成績不好,上不了好大學,自己承擔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這說的我們普通人,對於君子來講,他更是不以人廢言。

說到這裏,讓我想起曾仕強老先生,他的講座裏面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聽一個人說話,不要聽他怎麼說,要聽他說什麼。

這是我們要透過現象,拋開這些情緒的東西,我不喜歡他等等等等,或者他說的方式有點衝,我不喜歡,而是專注在他講的話,是否真正的有道理。

如果確實有道理,爲什麼不採納呢?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一句話叫忠言逆耳利於行,有些真話聽起來他是很刺耳的,讓人很不舒服。但是你聽了他這句話以後,就會讓我們行動上少走許多彎路,就會少犯錯誤,就會不至於釀成大錯。

而許多甜言蜜語聽起來很舒服,但是那是謀財害命的,相比較而言,到底應該如何呢?!

說到以人廢言,再講一個故事。就是前段時間我看張居正,我是非常深刻的有一個體會,張居正太不容易了。

他的最後十年全部貢獻給了朝廷,貢獻給了萬曆小皇帝朱翊鈞。

可是由於他對小皇帝期望太高,他管的也太嚴厲,他是萬曆的老師,要求得過於嚴格了,所以激起了萬曆的逆反心理。

張居正生前享受了最大的榮耀,小皇帝對他是言聽計從,而張居正一死,小皇帝迅速的扳到了馮保,架空了李太后,自己一個人完全掌權以後,就把對張居正的恨全部發泄出來了。

把張居正在當首輔期間所做的那些,比如說稅制改革,比如說動了豪強的利益等等諸多好事,包括考覈官員等等,全部作廢了。把張居正啓用的人才全部罷黜,有的甚至殺頭賜死,啓用了張居正當時不願意用的這幫人。

結果怎麼樣呢?他當政期間,由於他又有10年,將近10年的時間,8年,還是很勤政的,還算行,有張居正的底子。

過了幾年以後,他受到挫折,因爲想選自己心愛的王妃,選不了,立不了爲後,心灰意冷,從此30年不早朝,不上朝,開啓又一個荒廢的時代,整個明朝自此江河日下,沒過多長時間就敗亡了,所以說這個教訓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說了那麼多,其實是想告訴戰友們,我們平常的時候也要非常非常的注意,做什麼事要慎重,別人的說話很重要,但你要分得清楚,看一個人說話好,不要馬上就提拔重用。

如果你是領導的話,你還要聽其言而察其行,看着他做事是否能夠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說到能不能做到,說到能做到,做到的是自己說到的,這是真本事。只是誇誇其談,往往會壞事兒。

同時我們也要去除情緒的干擾,說因爲我不喜歡他,他說什麼我都反對。

我們如果是普通小民還無所謂,如果說你身居高位的話,你會發現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多了什麼情況都有,不能因爲你不喜歡他,他說的話你就完全置之不理,要看他說的東西對我們是否真正的有用處,有用處有價值那就採納,不要以人廢言。

同時更重要的也是,孔子既然這麼說,其實就是因爲這種事情很普遍,所以我們自己來講,既要能夠說出有價值的話,還要能夠說到做得到,同時建立好自己的人設,不要被領導,不要被家人定義,說自己這個人不行,不喜歡我,那真的是很大概率可能會因人而廢言,因爲對方不喜歡我,所以我說什麼都沒有用。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做一個大家喜歡的人。

好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感謝大家的聆聽。

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說到儒家思想的核心觀點了,以前說過忠恕而矣已,今天說的一個字就是恕。到底怎麼回事,明天我們再詳細的來學習和探討,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