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 恕——論語解讀

15.22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作爲終身堅守的原則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道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前面曾子說過,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就是說,你想要的,就知道別人也想要,也幫助別人達到;你不想要的,別人也不想要,就不要加之於人。

如果用一句話表達,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孔子有回答,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心,是將心比心。在行,是推己及人。

修齊治平,就從自己開始,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遠,從修自己之身,一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早上好!今天是5月6號,今天這個小長假應該是放完了,大家應該開始正常工作了,首先祝大家工作愉快。

又到六點半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的堅持學習,按照慣例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過的內容。

論語衛靈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第21章。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說的是什麼意思呀?就是孔老夫子說,君子他不會因爲一個人一句話說的好,說到了自己的心坎上,因此就馬上提拔重用他。

爲什麼呢?因爲話說的漂亮,不代表他事辦的好,有的人比如說趙括,比如說馬謖,他們就是紙上談兵,會誇誇其談,說話的時候沒有誰比他說的更好,但做事的時候你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兒。

因爲他一句話說的好,你就立馬重用他,提拔他,真到那個位置上他不能勝任,那真的是既害了他自己,也害了跟他的人,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這其實也是說一個領導幹部的提拔原則,提拔人,他會說話當然好,但還要看他能否言行一致,是不是隻說漂亮話,或者說他是不是能夠把他的話踐行起來,有真才實學。

下一個是不以人廢言,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不要因爲我們不喜歡一個人,這個人不管什麼原因得罪你了,或者說他有什麼缺點,就否定他的全部,他的話你就聽不進去,因爲你不喜歡他,你討厭他,不代表他說的就不對。他說的對的地方,我們依然要認真聽取,仔細分析,該採納的地方一定要採納,否則喫虧的是誰呢?是自己。

我昨天講一個故事,就是我們大部分人應該都有過,在上學的時候,往往會因爲不喜歡這個老師而不願意學他的課程。結果這門課就是拖自己的後腿,後來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往往與此相關,害的是誰呢?害的是自己。

所以我們不要以個人好惡去做評判,同時也要記住,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補充,就是說因爲大部分人都會以人廢言,所以我們在講話的時候要特別的小心。同時我們也要儘可能的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否則的話我們也會被人以人廢言。

永遠要記住,我們學論語,目的不是爲了說炫耀自己,也不要爲了學而學,而是要真正的切己體察,學以致用。

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別人怎麼樣,自己怎麼樣,以便真正把精髓學到手,用起來取得成果,獲得身心靈的幸福,這纔是我們學習的根本。

好了,簡單的回顧了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再把精力放在今天要學的內容上。

先來看原文。

❤️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最能幹的子貢,我們說過,他特別善於提問題,是一個非常善於思考的人,他又向孔子來提問說:有沒有一言,這個言指的是字,比如說我們說一篇文章洋洋灑灑上萬言,說的就是上萬個字。還比如說下筆千言,離題萬里,說一個人說的很多,但是說不到點子上去,這裏言就是字的意思。

子貢就問孔子,有沒有說一個字可以作爲人的終身信條呢?用它來指導自己,就不會走偏,就能夠抵達我們心中的彼岸。

大家知道,我們論語一共是20篇,一共是490多章,一共有多少字呢?有的人說是11700多字,有的人查了一下15000來個字。

那麼多字,大家能不能都記得住啊?想記住太難了,那怎麼辦呢?有沒有說一個字就可以概括的呀?

孔老夫子很明確的回答說有,那就是:恕。

光說恕字大家肯定還是不理解,不明白什麼意思,不解釋我們是弄不懂的,大家一定要記住,字越少,內涵越大,可解釋的空間越多,往往因爲太大了,我們不知道從哪裏下手,還是需要略加解釋。

孔子又給出了8個字的解釋,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到這裏,我相信認真聽課的戰友肯定對前面的章節印象頗深。曾經孔子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很聰明,說:惟!說我知道了,然後孔子一看,你知道,那我就不說了,其他弟子可不知道是咋回事啊,就去問曾子到底啥意思,曾子就說:就是忠恕而已矣,就兩個字,一個是忠,一個是恕。

在這裏呢,子貢向孔子請教,孔子就說一個字概括的話,那就是恕。

可見像曾子,他是非常懂孔子的,掌握了孔子的核心法門。子貢提出這個問題來,其實也是想印證一下。我們往往說道理千千萬,但萬法歸一,最後往往用很簡略的字就能概括。我們不需要記那麼多,記住一個字,記住幾個字就夠了,照它奉行就差不了。

那關於忠是什麼意思?忠是忠心嘛,與心有關,忠於自己的心,是指什麼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想要什麼,自己想要什麼,你也讓別人得到。

恕呢,其實是它的相反的一方面,就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反面上來說,就是你不想要的,別人也不想要,那你就不要強加於他。

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希望貧窮,都不希望困苦,都不希望被別人惡言惡語,不希望被別人打罵凌辱,既然你不想,別人想嗎?別人肯定也不想。

當你有這個權利的時候,但你能這麼做的時候,你不要這麼做,這就是恕。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其實也是同理心。

無論碰到什麼事,我們首先想一想這個事如果用在我身上,我要不要,我接不接受。

如果我不接受,那麼就不要用在別人身上。我們做什麼事的時候,如果事先能夠這樣做思考,那麼你就會避免許多問題的發生。事實上你會發現害人呀,終將害的是自己。

這裏面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個武則天,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正式登基的女皇帝。

她登上寶座以後,做了很多很多好事,但是她那個位置其實是非常不穩固的。因爲中國過去的觀念,皇帝只能男人做,女人是不能做的。你做這個位置就相當於母雞去打鳴,而讓公雞去下蛋,這屬於顛倒陰陽,因此反對她的人特別多。

她擔心敵人反對自己,爲了穩固地位,她就想除掉這些人,就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河,就是下令開全國告密之風。就說誰都可以用私人信函的方式向皇帝來告密,來揭發那些反對武則天的人,於是乎,上有所愛,下必好之。

來自全國各地的告密信件就像雪片一樣的飛向了武則天的身邊。武則天不可能本人都來看,就需要有人來幹這個活,結果就出現了很多殘酷的官吏。

這些人個個非常殘忍,往往不分青紅皁白,言行逼供,犯人招架不住,就只好胡亂供認,假口供,害死了很多很多人。

這裏面有兩個酷吏,一個是周興,一個是來俊臣,他們手下養了幾百個流氓,是幹什麼的?是專門告密的。

只要認爲誰有謀反的嫌疑,就把他抓過來嚴刑審訊,並且安排其他人在幾個地方同時告密,捏造證據。

有的大臣就勸告武則天說,這樣不行,國家就亂套了。

武則天當時也聽不進去,結果有一天,武則天接到了一個密信,說周興跟已經處死的某案犯同謀,武則天大喫一驚,立即下密旨給來俊臣,讓來俊臣來負責那個案件。

結果也巧了,來俊臣正和周興在一起喝酒。

看完密旨後,來俊臣就有些頭疼。他知道周興的爲人,絕對不會輕易招供的。於是他耍了一個手段,怎麼辦的呢?

他說最近抓住了一批犯人,這些人很狡猾,就是不肯老實招供,您說說,該怎麼辦?

就向周興來請教,周興一聽有人請教自己,那高興壞了,就奸笑着說,這還不容易,我最近想出一個辦法,拿一個大甕放在炭火上,誰不肯招認就把他放在大甕裏面烤,還怕他不招嗎?

於是乎,來俊臣就連連稱讚,好辦法,好辦法。

接着就要公差去搬一口大甕來,放在炭火上烤,盆裏炭火熊熊,這個甕發熱,大家都很緊張,這是是想辦誰呢?

周興也奇怪,來俊臣就站起來說,接皇上密旨,有人告周兄謀反,你要是不老實招供的話,那我就只好把你請進這個大甕裏了,這就是成語,請君入甕的由來。

此時的周興才知道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於是只好老實招供,於是周興就被流放到嶺南。因爲武則天有點不忍心處死他,但是這個人作惡多端,在半路上就被人殺死了,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知道這樣不好,你施加給別人,但別人拿出來對付你呢,你又如何招架呢?這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那來俊臣有沒有汲取教訓呢?沒有。他胃口越來越大,最後掌握了朝廷大權,最後把心思放在了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身上。你想一想這兩個人什麼人啊?一個是武則天的侄子,一個是武則天的女兒,結果來俊臣沒能得逞,結果被武則天處死了。這樣的兩個人,周興和來俊臣,都以害人終害己而告終。

講完這個故事大家明白了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害了別人,最後害的是誰啊?害的是自己。

當然了,這個例子有點極端,那就是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凡事要多想一想,多換位思考一下,我這樣對待別人,如果別人也對待我,我願意嗎?如果不願意,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調整一下方法呢?調整一下方式呢?

比如說我不希望被別人指責,那麼我是不是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我就不要去指責別人呢?

比如說老師對學生,你會發現大部分學生當你去指責他的時候,他的學習成績越來越不好,當你鼓勵他的時候,他因爲得到了鼓勵,感到有信心,他會越來越好。

對於家長來說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應該也是如此。

你希望你的孩子上進,那你就多鼓勵他,你讓他認爲自己可以,能做成,他有興趣他就願意去做。

可是你說你怎麼那麼笨,你怎麼那麼不爭氣等等的時候,孩子是什麼感覺?感覺自己被鄙視了,內心深處自卑,認爲我不行,所以他就越發不想學了。

我們知道這個以後,就不會動不動去指責、責罵孩子,而是多鼓勵他。對於下屬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想讓他幹好,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讓他覺得他行,而不是告訴他他不行,你說他不行,他就真不行了。

同理,你的老公或者老婆,你也要多鼓勵他,多讚美他,多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讓他覺得自己是個真爺們,是個好媳婦。這樣的話他就會按照你想的去越做越好,否則的話就會與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越走越遠。

到這裏有的戰友可能會說,大哥,你不說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嗎?仁者愛人嘛!這裏怎麼說恕呢?

其實不衝突,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就是如何處理好與人的關係,如何有個好的道德品質,那是目標,具體如何做呢?那就是今天說的恕,解釋出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只要我們能夠把恕這個字放在心上,知道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它作爲終身的信條,那麼我們就不會差。

時間到了,那我再多說幾句,這可能會耽誤幾分鐘時間,細心的戰友可能會注意到,子貢以前和孔子說過: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意思好像和這個差不多呀!那孔子說什麼呢?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也就是子貢已經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這裏面子貢向孔子請教的時候,孔子又把這句話還給子貢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難道只有孔子說的是對的,子貢說就不對嗎?

不是這樣的哈。子貢所提出的話,和孔子現在答的,從表面上來看呢,似乎差不多,事實上是立足點的不同。

子貢說的是以自我爲中心點,是我受到了傷害之後,纔想到,同樣的不找別人的麻煩。而孔子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隻要我自己發現自己不想要的,我就不在是給別人。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的關係,一個是小和大的關係,這裏面是有區別的。

根本上在於嚴格要求自己,自身的淨化,不要比較之後纔想到別人。同時再多說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過來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就是自己想要的那就給別人。

在這裏,佛家也有類似的說法,叫佈施。施字上面加一個布,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佈施和儒家的恕道思想一樣,所謂慈悲爲本,方便爲門。

這個我們要多體會一下,時間到了我不再多講了。講起來還有很多,有點拖堂了。

好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希望大家好好體會,把這個恕字牢記心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常放在心頭,很多事都會迎刃而解。

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再繼續學習下一章。

15.23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到底什麼意思呢?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繼續在這裏一起學習的探討,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