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 恕——论语解读

15.22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坚守的原则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道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面曾子说过,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说,你想要的,就知道别人也想要,也帮助别人达到;你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就不要加之于人。

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孔子有回答,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心,是将心比心。在行,是推己及人。

修齐治平,就从自己开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修自己之身,一直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早上好!今天是5月6号,今天这个小长假应该是放完了,大家应该开始正常工作了,首先祝大家工作愉快。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学习,按照惯例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论语卫灵公篇也就是第15篇的第21章。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就是孔老夫子说,君子他不会因为一个人一句话说的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因此就马上提拔重用他。

为什么呢?因为话说的漂亮,不代表他事办的好,有的人比如说赵括,比如说马谡,他们就是纸上谈兵,会夸夸其谈,说话的时候没有谁比他说的更好,但做事的时候你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儿。

因为他一句话说的好,你就立马重用他,提拔他,真到那个位置上他不能胜任,那真的是既害了他自己,也害了跟他的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其实也是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提拔原则,提拔人,他会说话当然好,但还要看他能否言行一致,是不是只说漂亮话,或者说他是不是能够把他的话践行起来,有真才实学。

下一个是不以人废言,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要因为我们不喜欢一个人,这个人不管什么原因得罪你了,或者说他有什么缺点,就否定他的全部,他的话你就听不进去,因为你不喜欢他,你讨厌他,不代表他说的就不对。他说的对的地方,我们依然要认真听取,仔细分析,该采纳的地方一定要采纳,否则吃亏的是谁呢?是自己。

我昨天讲一个故事,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有过,在上学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愿意学他的课程。结果这门课就是拖自己的后腿,后来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往往与此相关,害的是谁呢?害的是自己。

所以我们不要以个人好恶去做评判,同时也要记住,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补充,就是说因为大部分人都会以人废言,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要特别的小心。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否则的话我们也会被人以人废言。

永远要记住,我们学论语,目的不是为了说炫耀自己,也不要为了学而学,而是要真正的切己体察,学以致用。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别人怎么样,自己怎么样,以便真正把精髓学到手,用起来取得成果,获得身心灵的幸福,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

好了,简单的回顾了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把精力放在今天要学的内容上。

先来看原文。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最能干的子贡,我们说过,他特别善于提问题,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又向孔子来提问说:有没有一言,这个言指的是字,比如说我们说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上万言,说的就是上万个字。还比如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一个人说的很多,但是说不到点子上去,这里言就是字的意思。

子贡就问孔子,有没有说一个字可以作为人的终身信条呢?用它来指导自己,就不会走偏,就能够抵达我们心中的彼岸。

大家知道,我们论语一共是20篇,一共是490多章,一共有多少字呢?有的人说是11700多字,有的人查了一下15000来个字。

那么多字,大家能不能都记得住啊?想记住太难了,那怎么办呢?有没有说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呀?

孔老夫子很明确的回答说有,那就是:恕。

光说恕字大家肯定还是不理解,不明白什么意思,不解释我们是弄不懂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字越少,内涵越大,可解释的空间越多,往往因为太大了,我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还是需要略加解释。

孔子又给出了8个字的解释,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到这里,我相信认真听课的战友肯定对前面的章节印象颇深。曾经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很聪明,说:惟!说我知道了,然后孔子一看,你知道,那我就不说了,其他弟子可不知道是咋回事啊,就去问曾子到底啥意思,曾子就说:就是忠恕而已矣,就两个字,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在这里呢,子贡向孔子请教,孔子就说一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恕。

可见像曾子,他是非常懂孔子的,掌握了孔子的核心法门。子贡提出这个问题来,其实也是想印证一下。我们往往说道理千千万,但万法归一,最后往往用很简略的字就能概括。我们不需要记那么多,记住一个字,记住几个字就够了,照它奉行就差不了。

那关于忠是什么意思?忠是忠心嘛,与心有关,忠于自己的心,是指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想要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你也让别人得到。

恕呢,其实是它的相反的一方面,就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反面上来说,就是你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那你就不要强加于他。

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贫穷,都不希望困苦,都不希望被别人恶言恶语,不希望被别人打骂凌辱,既然你不想,别人想吗?别人肯定也不想。

当你有这个权利的时候,但你能这么做的时候,你不要这么做,这就是恕。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其实也是同理心。

无论碰到什么事,我们首先想一想这个事如果用在我身上,我要不要,我接不接受。

如果我不接受,那么就不要用在别人身上。我们做什么事的时候,如果事先能够这样做思考,那么你就会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事实上你会发现害人呀,终将害的是自己。

这里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个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式登基的女皇帝。

她登上宝座以后,做了很多很多好事,但是她那个位置其实是非常不稳固的。因为中国过去的观念,皇帝只能男人做,女人是不能做的。你做这个位置就相当于母鸡去打鸣,而让公鸡去下蛋,这属于颠倒阴阳,因此反对她的人特别多。

她担心敌人反对自己,为了稳固地位,她就想除掉这些人,就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河,就是下令开全国告密之风。就说谁都可以用私人信函的方式向皇帝来告密,来揭发那些反对武则天的人,于是乎,上有所爱,下必好之。

来自全国各地的告密信件就像雪片一样的飞向了武则天的身边。武则天不可能本人都来看,就需要有人来干这个活,结果就出现了很多残酷的官吏。

这些人个个非常残忍,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言行逼供,犯人招架不住,就只好胡乱供认,假口供,害死了很多很多人。

这里面有两个酷吏,一个是周兴,一个是来俊臣,他们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告密的。

只要认为谁有谋反的嫌疑,就把他抓过来严刑审讯,并且安排其他人在几个地方同时告密,捏造证据。

有的大臣就劝告武则天说,这样不行,国家就乱套了。

武则天当时也听不进去,结果有一天,武则天接到了一个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某案犯同谋,武则天大吃一惊,立即下密旨给来俊臣,让来俊臣来负责那个案件。

结果也巧了,来俊臣正和周兴在一起喝酒。

看完密旨后,来俊臣就有些头疼。他知道周兴的为人,绝对不会轻易招供的。于是他耍了一个手段,怎么办的呢?

他说最近抓住了一批犯人,这些人很狡猾,就是不肯老实招供,您说说,该怎么办?

就向周兴来请教,周兴一听有人请教自己,那高兴坏了,就奸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想出一个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面烤,还怕他不招吗?

于是乎,来俊臣就连连称赞,好办法,好办法。

接着就要公差去搬一口大瓮来,放在炭火上烤,盆里炭火熊熊,这个瓮发热,大家都很紧张,这是是想办谁呢?

周兴也奇怪,来俊臣就站起来说,接皇上密旨,有人告周兄谋反,你要是不老实招供的话,那我就只好把你请进这个大瓮里了,这就是成语,请君入瓮的由来。

此时的周兴才知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于是只好老实招供,于是周兴就被流放到岭南。因为武则天有点不忍心处死他,但是这个人作恶多端,在半路上就被人杀死了,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知道这样不好,你施加给别人,但别人拿出来对付你呢,你又如何招架呢?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那来俊臣有没有汲取教训呢?没有。他胃口越来越大,最后掌握了朝廷大权,最后把心思放在了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身上。你想一想这两个人什么人啊?一个是武则天的侄子,一个是武则天的女儿,结果来俊臣没能得逞,结果被武则天处死了。这样的两个人,周兴和来俊臣,都以害人终害己而告终。

讲完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了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害了别人,最后害的是谁啊?害的是自己。

当然了,这个例子有点极端,那就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凡事要多想一想,多换位思考一下,我这样对待别人,如果别人也对待我,我愿意吗?如果不愿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调整一下方法呢?调整一下方式呢?

比如说我不希望被别人指责,那么我是不是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就不要去指责别人呢?

比如说老师对学生,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当你去指责他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不好,当你鼓励他的时候,他因为得到了鼓励,感到有信心,他会越来越好。

对于家长来说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应该也是如此。

你希望你的孩子上进,那你就多鼓励他,你让他认为自己可以,能做成,他有兴趣他就愿意去做。

可是你说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那么不争气等等的时候,孩子是什么感觉?感觉自己被鄙视了,内心深处自卑,认为我不行,所以他就越发不想学了。

我们知道这个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去指责、责骂孩子,而是多鼓励他。对于下属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想让他干好,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他,让他觉得他行,而不是告诉他他不行,你说他不行,他就真不行了。

同理,你的老公或者老婆,你也要多鼓励他,多赞美他,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真爷们,是个好媳妇。这样的话他就会按照你想的去越做越好,否则的话就会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到这里有的战友可能会说,大哥,你不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吗?仁者爱人嘛!这里怎么说恕呢?

其实不冲突,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如何处理好与人的关系,如何有个好的道德品质,那是目标,具体如何做呢?那就是今天说的恕,解释出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要我们能够把恕这个字放在心上,知道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作为终身的信条,那么我们就不会差。

时间到了,那我再多说几句,这可能会耽误几分钟时间,细心的战友可能会注意到,子贡以前和孔子说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意思好像和这个差不多呀!那孔子说什么呢?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也就是子贡已经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这里面子贡向孔子请教的时候,孔子又把这句话还给子贡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只有孔子说的是对的,子贡说就不对吗?

不是这样的哈。子贡所提出的话,和孔子现在答的,从表面上来看呢,似乎差不多,事实上是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说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点,是我受到了伤害之后,才想到,同样的不找别人的麻烦。而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我自己发现自己不想要的,我就不在是给别人。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的关系,一个是小和大的关系,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根本上在于严格要求自己,自身的净化,不要比较之后才想到别人。同时再多说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就是自己想要的那就给别人。

在这里,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叫布施。施字上面加一个布,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的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这个我们要多体会一下,时间到了我不再多讲了。讲起来还有很多,有点拖堂了。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好好体会,把这个恕字牢记心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常放在心头,很多事都会迎刃而解。

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再继续学习下一章。

15.23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到底什么意思呢?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继续在这里一起学习的探讨,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