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孙子兵法· 作战篇》(5)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粮不三载(2),取用于国(3),因粮于敌(4),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5),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6),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7)。

【注释】

(1)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作动词用,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从国内征集兵员。

(2)粮不三载:三,多次,载,运送。即不多次从本国运送军粮。

(3)取用于国:指武器装备等从国内取用。

(4)因粮于敌:因,依靠、凭借。粮草给养优先在敌国就地解决。

(5)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意谓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是由于军粮的远道运输。

(6)近于师者贵卖:近,临。贵卖,指物价飞涨,意谓临军队驻扎点地区的物价会飞涨。

(7)急于丘役:急,在这里有加重之意。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单位征集军赋。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回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入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家资财枯竭。财产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赋役。

【详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

“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中间吃什么呢?“因粮于敌”,吃敌人的,能克敌拔城,得了他的储积,就不用国内运粮了。楚汉相争,刘邦就是先占了秦朝留下来的中央粮库——敖仓。楚军饿得嗷嗷叫,他始终不愁吃不愁穿。

 “ 国之贫于师则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杜牧注解说,粮食是重物。要运粮食,就要人去运,牛拉车,则农夫耕牛都离开了农田,没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部队驻扎所在,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周围的物价“腾”地就飞涨上去了,特别是围城。太平天国,清军在金陵周围设江北、江南两个大营,一围就是好几年。那周围茶楼酒肆,烟馆妓院,繁荣得不得了。物价飞涨,周围的老百姓也得跟着忍受那么高的物价,他们的钱就不够用了。

 “财竭则急于丘役”:

 “丘役”,是春秋时鲁成公的丘甲制。古代征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来,《司马法》说:“六尺为一步,一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鲁成公干了什么事呢?他一继位,就推出“丘甲制度”,还是一辆战车,四匹战马,甲士三人,七十二步卒,十六头牛。但不是一个甸出这么多,是改为一个丘出这么多。四个丘才是一甸,这等于翻了四倍。所以大家都说他乱来,非把国家整垮不可。

《孙子兵法》反复算这些账,就是强调战争很贵,人很贵,马很贵,牛很贵,粮很贵。战争成本很高,打不起!所以发动战争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这里要特别重视孙子“因粮于敌”即取之于敌、用之于战、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这种“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办法,与商业活动中“借地生财”、“借钱生钱”是一致的。在商业经营中,“因粮于敌”也是一个重要策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