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核心教誨(4)—— 形象是一把雙刃劍還是純粹的毒藥

克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明確了內心世界的真相以及真理是存在的,還告訴我們不能通過那些傳統的方式獲得真理,進而提出了關係的重要性,通過關係這面鏡子可以照見心理世界,發現真理。接下來進入這篇文章的主題,心理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第二個自然段中,克用了10個短句,總共才200多字,但每一句話都蘊含深意,讓我們逐一解讀一下。限於篇幅,本文只講解這個自然段的前半部分,即前五句話:

人爲自己建立了各種形象,以充當安全的圍牆——宗教的,政治的,個人的。它們以符號、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現。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着人的思想,他的關係,以及他的日常生活。這些形象是我們問題的源泉,因爲它們把人與人分割開來。他對生活的感知被他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所左右。

01 心理上的形象

克開門見山提到,“人爲自己建立了各種形象,以充當安全的圍牆——宗教的,政治的,個人的。它們以符號、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現。” 這句話不僅揭示了人們爲了追求安全感而在頭腦中建立各種形象的事實,同時也指出,頭腦中這些意象就是以符號、信仰、思想等形式存在。

這句話的主語是“人”,代指全人類,也就是說涵蓋了所有的人,他這麼說是不是有些絕對呢,這一點需要我們親自去觀察。或者說,我們可以先觀察自己,看看是不是如他所說,如果被克言中了,那就暫且不要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也不用驗證克的這句話是否具有普適性,因爲那樣做對於瞭解自我或探尋真相毫無意義,我們只需要繼續觀察自己就可以了;如果不是,那麼恭喜你,你很可能是和克一樣的覺悟者了。

第一句話中有個關鍵詞----“形象”,在很多語境下常常譯作“意象”,兩者是一個含義,都是指頭腦中留存的那些心理記憶或者是意識內容。心理記憶都是頭腦利用其抽象的功能,將三維的真實場景壓縮成一個二維圖像存放在腦子裏,每當進行思考時,它們就像存儲在電影膠片中的一幀幀圖像,清晰地跳出來供頭腦分析、比較,做出判斷,這些“形象”所產生的畫面讓頭腦產生一種錯覺,誤認爲它們就是真實的。

提到“形象”這個詞,本段後面有一句話,“他對生活的感知被他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所左右。”這句中提到了一個詞“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指的是什麼呢?其實也是指“形象”。我們平時習慣說,我對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沒概念”,意思就是,我不瞭解那件事情或那個人,在頭腦中沒有一個印象,如同第一次看見某種植物,你無法叫出它的名字一樣,沒有概念,也沒有識別。

前幾年有一本暢銷書,名字叫《刻意練習》,想必很多人都讀過,書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表徵。其中有一個觀點,即通過大量有目的性的重複練習,會對大腦產生影響,改變大其適應能力,最終在大腦中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這種心理表徵就是大腦工作的畫面。簡單說,就是你對一個事物非常熟悉時,會形成下意識的反應,也就是《思考,快與慢》那本書中提到的快思考模式。

心理層面的概念確立過程,如同知識學習或技能訓練一樣,經過多次重複,也會形成類似心理表徵那樣的確定性概念,只不過這些概念和技術領域的知識不同,它並不具有確定性、可重複性,甚至毫無邏輯可言,但它卻能深深地影響着頭腦對周圍人、事、物的感知。我們經常不假思索地對很多人或事進行識別和判定,這種表面上的快速反應通常來自於頭腦中的那些概念,儘管有時它們會誤導我們。

02 形象爲心理建立了安全的圍牆

人類在頭腦中不斷地建立各種意象,其核心作用只有一個,就是在心理上構築一個“實實在在”的安全圍牆。在第一句的後半句中,克解釋了這些“形象”的具體內容及存在形式,它們包含了“宗教的,政治的,個人的”,其存在形式就是各種符號、思想內容或是信仰。這一點並不難理解,例如很多人給自己建立一個價值體系,併爲它找到理論上或者宗教的支撐,最終形成信念或者信仰去指導行爲;建立或參加各種組織,在其中找到位置並維持,以圖藉助組織的力量保護自己;我們通過建立家庭,除了傳宗接代,也讓心靈有了遮風避雨的港灣......所有這些行爲,最終都在頭腦中形成各種符號、意象、意識內容、觀念和信仰,成爲自己身份的象徵。

構建“自我形象”成爲人們日常最司空見慣的行爲:通過個人努力,提升各種技能,建立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人設”,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和控制力;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刻意經營各種人際關係,以期帶給自己心理上的舒適感和優越感。這些行爲讓每個人都認爲建立並維護自我形象是非常有必要和理所應當的,甚至有人視它比生命還重要。

按照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作爲近代行爲心理學重要的理論之一,已經獲得很多領域的廣泛認可和應用),安全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其重要地位僅次於人類的生理需求,排在需求金字塔的第二層,而且在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生存需要已經不再成爲問題,安全感幾乎成爲絕大多數人的第一追求,而且沒有止境。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在家庭中以及社會組織裏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過這些角色形成了與他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在這些角色中,除了諸如親屬關係這種極少數與生俱來的關係,其他關係都是主動建立的,其目的也只有很小一部分和生存需要息息相關,絕大部分情況都是爲了滿足心理層面的安全感需要。人們把對生理上的安全需求平移到心理層面,並作爲人類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傳統,深深地印刻在每個人的腦海中。

但是,這句話中有一個詞用得很微妙,那就是“充當”,原文使用了單詞“as”,在英語中這個詞通常有兩種含義,一種解釋爲“擔任、作爲”的意思,另一種則是“像,如同”的意思,含有不真實性,似乎還帶有貶義。在這裏顯然是後一種含義,爲什麼這麼說呢?構建心理上的安全感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難道這也會有問題嗎?此外,克使用“圍牆”一詞,也含有侷限的意思,可見克對形象頗有微詞,我們暫且擱置這個問題,接下來看看克如何描述“形象”的作用。

03 形象產生的負面作用

本段中連續用了三句話,直接指出了這些形象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和作用。“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着人的思想,他的關係,以及他的日常生活。這些形象是我們問題的源泉,因爲它們把人與人分割開來。他對生活的感知被他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所左右。

先看第一句,直接點出形象的三大作用,即:支配人類的思想、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影響着日常生活。形象支配思想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爲這裏的“思想”無論是指思考過程還是指思想內容本身,它都脫離不了頭腦中的這些形象,都是以它們爲基礎,最終形成新的思想。說它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影響日常生活,我在《關係的鏡子》這篇中已經談到了“關係就是生活,而關係的實質就是彼此頭腦中那些意象的互動”,這一點可以充分說明形象對人類關係以及生活的制約作用。

接下來,克說形象是造成心理問題的源泉,這裏的問題是指什麼呢?就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根本問題,核心就兩個字:衝突。一方面指內心世界這些形象彼此之間的衝突,另一方面指這些形象和外界真實環境的衝突,而這兩種衝突通常展現出來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緊接着,克說了一句既簡單又深刻的話,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那就是因爲形象把人與人分割開來。表面上看,這句話千真萬確,但又好像沒什麼用處,任何時候發生衝突,必然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沒有分裂哪會有衝突呢?如此簡單的道理,估計人類在鑽木取火的年代就已懂得,但歷經數千年之後,衝突、戰爭仍然接連不斷地發生,只不過形式上從之前的大刀長矛,發展到如今的船堅炮利,甚至是洲際導彈。

爲什麼每個人心中的形象得以延續數千年並且造成了人與人之的衝突,難道沒有人懂得這個道理嗎?顯然不是。是大家都不願意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因爲不把人與人進行割裂,就無法彰顯“自我”的重要,因此,即使有人指出來,也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換一個視角去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爲那麼做,深深地傷害了“自我”。

從本段的這幾句話中不難看出,克對“形象”所發揮的作用及影響,在態度上充滿否定和不滿。他首先用“包袱”來比喻形象,說明它是多餘的,是累贅、是負擔,沒有它的存在,人類絲毫不會受到任何影響。隨後又用到“支配”、“左右”這兩個詞,顯然,他對心理上的那些形象僭越事實,凌駕生命之上,充當主導地位,指手畫腳、橫加干涉的行爲,表明了徹底否定的態度,這一立場,在中間那句話中表露無遺,他直接把形象說成是“心理問題的源泉”。

04 心理上的安全真的存在嗎?

在這段話中,克用了簡短的幾十個字把心理上的形象貶得一文不值,將它視爲迫害自由生命的罪魁禍首,難道它就沒有一丁兒點的積極作用嗎?它不是能夠爲我們建立起心理上安全的圍牆嗎?這又不得不回到文章前面遺留的那個問題,克爲什麼使用“充當”這個詞來形容形象所構建的安全圍牆,而不直接說成“形象就是人類心理安全的保障”呢?

我們不妨先觀察一下人們一直追求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們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擔心、焦慮甚至恐懼,例如會擔心疾病帶給自己生活上的不便,擔心朋友會欺騙自己,擔心受到他人或社會不公正的待遇,害怕失去工作進而沒有經濟收入,害怕愛人對自己不忠誠而離開,恐懼死亡的降臨......每個人都能羅列出一大堆類似的各種顧慮和擔憂,這些內容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充滿着威脅和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時時困擾着我們的不安全因素,有的人採取鴕鳥政策,把頭埋在沙子裏視而不見;有些人整天焦慮糾結,不知所從;也有些人“積極"地面對和改變,做出各種努力,不斷地“強大”內心,試圖找到那些不確定性問題的答案,把頭腦都無法理解的東西掌控在自己手中,妄圖佔有和控制......這就是我們通常面對安全感缺失的種種表現和反應。

但是,我們似乎從未認真考慮過以下的問題:安全感,是誰在尋找這種感覺?爲什麼即使面對同樣的環境和條件,他們恐慌的內容都不一樣?面對心理層面種種的不安,真的有辦法能夠解決嗎?對安全感的追求難道不是慾望的另一種形式嗎?獲取安全感,本質上是不是爲了最終的佔用或控制?這些問題,只要大家稍微留心一下,都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只是平時沒有對它們進行深入地思考和質疑而已。

說到底,無論安全感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無非都是圍繞“自我”而展開,無論是佔有還是控制,都是從“自我”出發,凸顯其在自然規律面前的貪婪和不自量力。那麼,追求安全感的那個主體----“自我”原本就是虛幻的,哪裏還有安全感這麼一回事兒呢?

在自然界中,所有事物是一個普遍聯繫、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在這個龐然大物中,有着其內在運轉秩序和規律,變化是永恆的,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運動,才孕育出無數種生命,而人,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物種而已。人類產生的那些虛妄不實的思想,面對如此浩瀚的宇宙,怎麼可能有絲毫的撼動和改變呢?而安全感,也不只過是那一大堆虛妄中的一點點內容,只是人類把它視爲珍寶,難怪克用“充當”這個詞,如此委婉地否定了這個完全不靠譜的東西。

人類對自我的看重,才讓安全感有了立錐之地,讓心理層面的“形象"找到了存在的價值,進而讓全人類都死死抓住這副毫無益處的毒藥。一個更加可悲的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恰恰是我們對安全感的執着,讓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安全,每個人或組織都在爲了獲得更多的安全感而無休止地擴張,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隨時都可能爆發衝突、矛盾,甚至是戰爭,威脅着人類的生存。

附:討論內容文字資料:

“克里希那穆提教導的核心,包含在他1929年表述的命題中:真理是無路之國。人不可能通過任何組織、任何信仰、任何教義,牧師或儀式、任何哲學知識或者心理技巧,來達到它。他需要通過關係的鏡子,通過理解他自己心靈的內容,通過觀察而不是理智的分析或者內省式的剖析,來找到它。

人爲自己建立了各種形象,以充當安全的圍牆——宗教的,政治的,個人的。它們以符號、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現。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着人的思想,他的關係,以及他的日常生活。這些形象是我們問題的源泉,因爲它們把人與人分割開來。他對生活的感知被他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所左右。他意識的內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這個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個性只是名與形,以及他從傳統與環境中所獲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獨特性不在於表面,而在於從意識的內容中完全解放出來,而這些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個個人。

自由不是反應,自由不是選擇。人自欺地認爲,因爲他有選擇,所以他是自由的。自由是純粹的觀察,沒有方向,沒有對回報與懲罰的恐懼。自由是沒有動機的,自由不是在人的進化的結尾,而是在他存在的第一步。在觀察中你開始發現自由的缺乏。自由是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無選擇覺知中找到的。

思想是時間。思想產生於經驗和知識,而經驗和知識是與時間和過去分不開的。時間是人類的心理敵人。我們的行動是基於知識,從而是基於時間的,所以人總是過去的奴隸。思想永遠是侷限的,所以我們生活在無休止的衝突與掙扎中。心理的進化是不存在的。

當人開始覺知到自己思想的運動時,他會看到思想者與思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經驗者與經驗之間的分裂。他會發現這個分裂是一個幻覺。只有此時,纔有純粹的觀察,它是沒有任何過去及時間陰影的洞見。這個超越時間的洞見,帶來一種深刻的、根本的心靈突變。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在否定了所有那些思想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東西時,只有在此時,纔有愛,也就是慈悲與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