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量萬冊的閱讀大師出口治明:關於閱讀的十三問十三答

市面上關於“閱讀”的書已經足夠多了,但是讀者對於和閱讀相關的疑問依然很多。閱讀量超過萬冊的閱讀大師出口治明,在《書的使用法》一書中梳理了自己的閱讀方法論。我把它整理成了十三問、十三答,也許能夠解答讀者的部分疑問。

一、我們爲什麼要讀書?

答: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獲得作爲思考材料的信息與知識,而當這樣的內容我們存儲得越多時,在進行思考和直覺等大腦活動時的準確性就越高。思考質量決定了你的決策質量,決策質量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因此閱讀會多多少少提升你的生活質量。

二、爲什麼是閱讀?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閱讀嗎?

答:作者認爲有三種學習方式:從書中學習;跟他人學習;在旅行中學習。

這三種方式中,閱讀相比於其他二者的優勢在於:閱讀花費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是最少的;閱讀不受場所限制,可以隨處獲得信息;書籍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即我們通過閱讀可以瞭解幾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事情;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的錯誤率更低、準確性更高,而從人和旅行中的學習則充滿不確定性。

當然,我們並不能說閱讀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好的,跟他人學習、在旅行中學習也有其獨特的優勢。我們應該做的是分配好這三者之間的時間比例,也許可以是7:2:1,也許是3:4:3,但是我們把讀書的比例變爲0時,毫無疑問是不明智的。

三、從互聯網、書上獲取信息的區別是什麼?

答: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優勢在於速度和實效性,速度快是因爲我們可以使用檢索的方式,快速瞭解幾乎任何百科全書式的問題。實效性在於,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最容易,也是最先通過互聯網傳播,書籍則會有滯後性。不足之處在於,有時會因信息缺乏準確性被誤導,因此我們需要提高信息的辨識能力。

書籍的優勢在於系統性和信息的準確性。如果想要了解一個領域的全貌,那麼書籍當然是最好的方式。

四、如何系統學習新知識?

答:作者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那就是在數量上要閱讀7——8本,而順序上要先讀“厚書”,再讀“薄書”。

爲什麼要先讀厚一點的書,再讀薄一點的書呢?作者給出的解釋是越厚的書內容越準確,也講得更爲細緻,這是因爲水平不夠的人是寫不出很厚的書,通俗地講也就是肚子裏沒貨。薄書往往更爲精煉,由系統的總結和抽象的概括組成,用於我們複習和回顧就再好不過了。

五、確定方法後需要做什麼呢?

答:正如作者所介紹的那樣,作者的方法是:一個領域讀7——8本書;先讀厚書;再讀薄書;最後在閱讀學習之後,進行實際的運用。

當確定了方法後,作者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下去,而不應再存有任何困惑和疑慮。當然,這個規則也不是一成不變和死板的。作者認爲如果嚴格執行3次後,覺得沒有任何效果,那麼就應該根據反饋做調整,換另一個規則。

這裏作者強調的“堅持”看似老生常談,但卻極爲重要,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正如商界和科學界那條亙古不變的法則一樣:(1)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2)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去行事。

六、爲什麼要閱讀經典?

答:作者認爲,一方面超越時代留下來的經典錯誤率低,並且大部分事物並不會因爲時間而過時,比如人類的喜怒哀樂。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案例來分析學習,這些經典書籍中的案例是鍛鍊思維能力的最好工具。

七、看不懂原著時,是否應該先看解說書?

答:作者認爲先看解說書是錯誤的。這是因爲,解說書的作者通常比原著作者理解層次差一些,有時甚至差很多,這裏面必然就存在誤解。因此先讀原著,保持自己理解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就很重要。

至於看不太懂,那麼可以選擇換一本其他書讀來讀,先緩一緩。又或者是先粗略理解一遍,再回過頭來重複精讀,不必追求痛苦的一遍完全讀懂。

八、如何選擇現代書?

答:作者認爲,我們不應該盲目選擇暢銷書,因爲有些書銷量高,並不代表就是好書,有可能是符合時代特徵或者是營銷做得好罷了。而好書反而有可能銷量並不是特別高。

那麼如何選擇呢?作者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通過閱讀一本書最初的5頁來做決定,當然除了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翻翻結尾、黑體字、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小節等等,目的都是通過局部的質量來推斷整本書的質量。另一個方法就是,看值得信任的人的評價和推薦,比如說書評。

九、讀書時是否應該做筆記?

答:作者認爲大多數情況下不應該做筆記,因爲做筆記的停頓會打亂我們閱讀的節奏,完全沉浸在閱讀中才是關鍵。

十、讀到不喜歡的書怎麼辦?

答:作者認爲應該直接扔掉,而不是堅持讀完。這裏就涉及到“沉沒成本”這個概念,雖然買書付出了金錢,但是花了的錢已經不可能回來了,因此我們決策時不應該再考慮買書的成本,而是自己對那本書好壞的判斷。這也就是作者說的“all or nothing”。

十一、關注讀書的數量對嗎?

答:作者認爲讀了多少本書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自己記住了書中多少重要的內容。因此,作者不提倡速讀的方法,而是提倡對自己認爲重要、需要掌握內容的反覆閱讀、理解和記憶上。

十二、讀書着重關注哪些東西?

答:一本書的觀點並不會完全正確,有時甚至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閱讀時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那麼,我們需要着重關注的3點就是數字、事實和邏輯。這裏的數字能夠讓我們判斷數據是否具備代表性與全面性(樣本量),從而決定對歸納邏輯得出結論的信任度。同時,事實應該和邏輯區分開。邏輯通常指的是歸納邏輯和演繹邏輯,是一種作者思考得出的結論,事實則不同。

十三、是否應該寫作?

答:寫作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思考本身。深度的思考往往需要依賴寫作來完成,因此寫作的過程就是完善我們思考的過程。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深度思考呢?這也就解答了我們是否應該寫作。

結語

讀書無定法,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和習慣即可。任何方法都只應作爲參考,而非權威。

立刻拿起書來閱讀吧,讀書沒有太遲之說。正如《書的使用法》的結尾語:現在的你,是剩餘的人生中最年輕的時候。

參考書籍:《書的使用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