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啊走;怎麼終點就在原點

——走啊走啊,怎麼看到了原點越來越近,卻又無法觸及。

我在人生之路漫步,甚至一度以爲自己跑了起來,看着周圍閃過的風景,山越來越大,河越來越寬。

伴隨着無法拒絕的成長,逐漸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如果一直沿着一個方向走下去即使南轅北轍也會到達終點。擡頭望天,天(宇宙也許比天還大)好像是個比地球更大空心圓球,將無數類似地球一樣的星包裹籠罩,天外是否還有天無人知曉,但我總感覺我們永遠走不出天的包圍,就好比若我們在一直在陸地上行走,永遠無法離開地球。

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山小了,河細了;是一切從未改變?或是一切無時無刻在變?或是我們在不停的變?

曾經我以爲村子附近的山就是世界高山,村子附近清澈的溪就是世界大河,村裏的人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人...直到我走出村莊。

若非要爲生命加上期限,那我們都是在死亡的幽谷中甦醒,又將在多彩的現實中凋零,不斷的生死循環,起點也是終點。

我們從降生後的一無所知開始去拼命追尋探索,以此讓自己變的聰明,各種知識在腦海中堆積,堆積的越重我們好像變得越一無所知,原來我們窮極一生也不過能窺得冰山一角的一小塊兒冰凌而已,原來我們養生長壽也不過是時間長河中無法引起任何波瀾的水滴而已。

所以學習讓我們變得謙遜,這份謙遜中絕不摻雜有半點兒驕傲或虛僞,而是從心認爲自己一無所知或所知甚少。

我們從幼時最開始的自私,慢慢學習分享與奉獻,讓其成爲思想中的一部分,忘掉奉獻的概念,最終再變成一個自私的人。

我幫助你是因爲我想幫助你,這讓我很快樂,並不是爲了求得回報。我做的所有事情是因爲我想要去做,並不是你們眼中認爲的有何意義。所有事情都是自發心而已,沒有太多複雜的思想邏輯推理,似佛家講佈施而不住於心,並不認爲自己在佈施一樣,此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因爲自己本就不求回報,即使被誤解又如何,即使沒善果又如何,自己本就是個自私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已得到了最充實的內心滿足。

真理自在心中時,隨心所欲自然是對的。

愚人固然癡傻,可大智若愚同是癡傻,即使得到了人生最大的智慧不過又變成了愚人一枚,最大的無私與奉獻卻是最自私的利己,是那些在心中堅守真理之人,在堅持自認爲正確的事。所以我在追求什麼?終點不正在起點嗎?人生好像無縫銜接的圓圈,兜兜轉轉回到起點,那我還需要繼續走下去嗎?或是停在原點,在心裏想辦法把它變成終點,豈不直接圓滿,少走些路。

但誰能做到不走?大智若愚絕不是真愚,雖在外人看來無異,但箇中區別只有身處其中才能參悟,那種幸福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走啊走,發現路上的景色如此熟悉,山水鳥獸好像畫一樣曾出現在我過去的夢境或記憶中,我見到了年輕時的母親,見到了出生不久的自己,明明一直向前怎麼就回到了起點?是迷了路還是繞了一大圈,我仔細端詳襁褓中的自己,他連眼睛還未睜開,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猛然驚醒發現如今我的容貌雖發生了變化,對這個世界卻還和那時一樣一無所知,餓了他便哭,開心他便笑。

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必須爲他服務,逗他開心。

如今我仍舊這麼自私,做些自認爲正確的事情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仔細端詳母親的臉,剛剛我明明十分確定眼前的人就是母親,此刻卻有些遲疑,她真的很像母親,但又好像哪裏都不像,我想起來了,我從未如此仔細觀察過母親的臉,母親的容貌也隨時在變。

若真的仔細觀察,好像我們對這個世界全是陌生與未知,從沒有過熟悉,所有的熟悉不過是個淺顯的印象而已。

如今我已不可能是襁褓中的嬰孩兒,即使我們如此的相像,一樣的無知與自私,甚至額頭上的皺紋都是如此重疊,但我已經睜開眼睛見到這個多彩的世界,是見過世界後真實感覺到的無知,異於未知世界時的無知。現在的自私是經過不斷的摸索探尋出來的,是經過分享與奉獻融合的,異於無知中的自私,這樣看來我們是否需要前行?是否需要做着所謂的努力?

仔細想來我們本並不揹負任何的負擔降生,只是自願的做些事情,因爲喜歡喫所以琢磨菜譜,因爲喜歡玩所以四方雲遊,因爲喜歡另一個人所以結婚廝守,歸根結底我們這一生不過是在自私的追求些自己喜歡的事物。不過許多事情被人冠了名,所以有些顯得偉大有些顯得渺小,所以我們一生追求的實質並不是功名利祿,我們所追求的就是渺小的自我滿足,而這自私的自我滿足中卻常常醞釀着最偉大的奉獻精神。

走啊走,發現也許我們思想內部的固有概念一旦打破,或許真的會顛覆對整個宇宙世界的認知,甚至變成一個超凡之人。在走的旅途中,不僅風霜在我那並不滑嫩的肌膚上留下刻痕,沿途的風景也留在了心頭,走的越遠越久越發現在我出生的村子裏一切皆已具足,喫的,喝的,玩的...鳥獸山水美人一切生存的必須品,只不過爲了將生活細化精緻化,喫喝玩樂中多了許多花樣類別,於是在地球一隅便得到不所有物慾的滿足,爲此開始流浪四處奔走,走的越遠越思念家鄉,我認爲自己若能夠在家鄉畫上人生的句點將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因爲在我們腦海裏有着根深蒂固的生離死別...種種的情感概念,所以人生就變得複雜與痛苦,不過這個問題看來也好提出解決辦法,只需要改變下自己的思維角度和廣度即可,不過越簡單的答案實踐起來越是艱難。

兩個臨近的村莊裏生活着幾位一起成長的少年,他們總被人拿出來互相比較,所以互不服氣,甚至暗生妒忌。

可有天面對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如此陌生,四下舉目無親時他們自然互相關照,那時候他們就不是兩個村子的人,而是一個鎮上的人,他們代表着小鎮的形象,他們成爲了親人。

有兩個省份的在外留學生遇到一起,他們自然會成爲朋友,他們將不再是兩個省份的人,而都是一個國家的人,在國外他們會刻意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爲他們認爲,某種意義上自己代表了國家的形象。

當有天地球面對外星生物來襲,我們將不分國籍,都是地球人。

我想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認知纔有了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無畏英雄以及那麼多的無名英雄的奉獻,他們在腦海的概念里舍棄了個人,彷彿枝繁葉茂的古樹上無數的枯葉可以凋零落地,腐爛在泥土中成爲養料,繼續滋養古樹的成長,只要樹不倒,葉子就永遠會在適當的時節舒展翠綠的身姿。

當我們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便會對世界擁有全新的認知,其實道理並不需要任何人講或寫出來,它本身就存在宇宙自然中,整個世界的運轉是順應天道,天道在我看來不過就是天上的道理宇宙的奧祕而已,所以我們能從一切微小事物中窺得宇宙的奧祕,解答人生的疑惑,想必這也是爲什麼會有格物致知的原因。

不過我們並不侷限於死盯一物,而是在生活的每件事情感悟,感悟人生的道理,探索宇宙的奧祕,爲自己的迷茫帶來一絲曙光,也許生離死別煩惱憂愁都不成了問題。

這道理雖簡單易懂,卻極容易讓人誤入歧途。

誰也無法將真正得到快樂的方法告訴別人,得大智慧有四萬八千法門,獲取快樂也同樣千千萬萬的方法,不過我們不該被無明遮蔽住雙眼,錯誤的判斷眼前所經歷的所有。

魚就在水裏,只不過因爲水太渾濁所以看不到,但不能因此就說水裏沒魚,同樣也不能因爲沒看到就斷定水裏有魚,去相信那些自己真真切切經歷的,慢慢自然能摸索出一條通向快樂的路。

《理想國》裏有段比較恰當的比喻:一羣住在山洞並從未離開的人,他們總是面壁而坐,對着巖壁上的影子歡笑或哭泣,以爲巖壁上的陰影就是真實的世界,對此深信不疑,當有天一個人決定走出山洞,大家覺得他一定是瘋了,這裏生活的這麼好爲什麼要走出去呢?

因爲第一次見到真實的陽光,他的雙眼劇烈的疼痛與不適,甚至根本無法睜眼去看真實的世界,不過在痛苦中他慢慢適應了下來,緩緩睜開雙眼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多彩,那痛苦並未讓他放棄,纔有了見到真實世界的機會,他在外面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外面的生活是如此美好,他想要把眼前的景象告訴山洞中的同伴,所以他回到了山洞,發現他們還在對着牆壁上的陰影討論着世界,他將自己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告知給大家,所有的人都以爲他真的瘋了,沒人相信他,更沒人願意隨他出去。

也許他把外面的世界帶回山洞就夠了,至於那些相信的自然願意探索,那些不信的也無法強求,所以眼見也不一定爲實,也許有天那位出走的人還會回到山洞,面壁而坐時而歡笑時而哭泣,不過完全另是y一番感受。

現在的我在向死亡的終點邁進,將來又是死到生的起點,起點雖是終點,但起點的我卻不是終點的我,這一段路走的容貌越來越滄桑,心靈卻活的越來越自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