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做個快樂的教書匠——從職業倦怠的瓶頸期脫困


一、從生涯理論看職業倦怠

      根據美國生涯理論專家舒伯的中國本土化解釋,我們把中國人關鍵的年齡節點分爲六個:18歲,23歲,30歲,37歲,45歲,60歲。

      在每一個年齡節點我們都會面對不同的壓力,需要承擔不同的人生角色。

      比如18歲之前,我們需要做好知識儲備,應對高考壓力,主要扮演學習者、子女的角色;23歲,即將大學畢業,面對就業壓力,開始步入社會,承擔工作者角色;30歲,面臨婚育壓力,需要承擔家庭責任,扮演戀愛者/配偶/持家者/工作者/父母等多重角色;37歲,職業可能需要轉型,需要進行再度學習或者晉升等;45歲,達到壓力頂點,可能面臨中年危機,所有角色都需要你持續的投入時間和精力,這個階段的關鍵任務變成了平衡;60歲之前,需要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做好退休的準備等。

      當前每一個階段或好或壞的狀態,都是你上個階段的選擇和努力的結果。

      教師被譽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當前這種全民焦慮、教育內卷的殘酷現實中,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很難獨善其身,不被現實裹挾着前行。

      教師所謂的職業倦怠, 大致產生於37歲至45歲這個階段。

      30歲之前,工作處於上升期,精力旺盛,時間充沛,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大有人在。爲了心中的那一份熱愛可以全情投入,這個時期可謂各個方面都是最佳狀態。

      30歲之後,意味着多角色的衝突開始出現,你不再是一人喫飽,全家不餓的單槍匹馬。在工作者的核心角色之外,你還有沉甸甸的家庭責任,男性稍好一點,女性壓力就更大,因爲回到家裏還要完成生育、哺育、教育孩子等任務。

      尤其到了37歲,最爲重大的壓力是職業轉型或晉升,多角色衝突和壓力持續,人生如逆水行舟,變成了一個更爲艱難的選擇……

二、打破固化思維,爲自己賦能

1、關於壓力的認知

      大多數人一聽到壓力,第一反應就覺得不好,好像壓力是一個貶義詞。其實壓力恰恰是適當條件下對應激事件的積極反應與應對,所以纔會有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的說法。

      你在意一件事,所以纔會打起精神去面對它,而在意就是最好的動機來源。壓力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更大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個性,比如完美主義者遇上考試焦慮就很麻煩了。

      壓力源可能會造成壓力反應,不良的認知也會帶來更大壓力困惑,因此調整認知也可以緩解壓力。

2、職業倦怠是瓶頸也是機會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的老師中,超過80%反映壓力較大,近30%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心理健康狀況不佳。

      職業倦怠是生涯中的必然現象。既然如此,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我不能改變環境,那就調整自己的心態。

      而改變自己,其實才是最難的挑戰。當你對接下來的職業生涯開始感到迷茫,不知自己該何去何從,就已經意味着你面臨着一個危機。

      決定職業發展的兩大要素是職業視野和持續的學習能力。

      你對自己的定位決定了你接下來的發展。你如果喜歡現世安穩,你可以忍一忍,耐心熬過這個時期。

      你如果不甘於就此被束縛,並做好了準備,那就來吧!

三、持續學習,自在成長

      所謂成長,就是成爲遊刃有餘地駕馭人生多重角色的老司機。

      所以打破僵化的教師角色,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讓自己置身於一個更爲廣闊的舞臺。走進學校,你可能是一個兢兢業業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走入社會,你可能在其他方面還是一個需要學習提升的小學生。

      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劃定自己的邊界。你可以培養自己的喜好:運動健身、書法、音樂、閱讀、旅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和水平;也可以學習幾項新技能:寫作、理財、創業……

      總之,和時間做朋友,開啓學習和成長複利模式,充分激發自身的潛能,慢慢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所謂終身成長的意義,就在於具備轉換角色的靈活性,所謂構建人生的意義,也在於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中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

      按你的想法去活,而不是按你的活法去想,這也是人生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