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偉大不止在種出了雜交水稻,更在他的匠人精神

世上最簡單的事莫過於靠天喫飯,因爲不需要你做什麼努力,全靠上天的恩賜,但這恩賜能持續多久,那就只有當事人自己心裏最清楚了。

因而有些事我們光想想就覺得很難了,更別提去做了。

比如種地這種事情,中國北方一年只有一次從插秧到收穫的機會,南方的氣候溫暖些,也許能種個兩季或三季,但不代表每一次種地都能有符合預期的收穫,因爲這過程中種子基因、天氣、土壤等等無法由人爲決定的因素太多了,稍有不慎,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

對於人爲可控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差異空間。我就曾聽說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兄弟二人用相同的土豆種子種在相鄰的兩片地裏,就因爲哥哥每天比弟弟起得早,會在田裏多打理一些時間,這就導致了哥哥種出來的土豆比弟弟的要大。

所以想要每次都能大概率種出優質品種的農作物,就必須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體力。袁隆平就是用雜交的方式把優質基因都集中到一起,而且還得保證這些優質基因都是顯性的(學過生物的都應該知道,都是隱性基因會導致農作物無法表達出想要的特徵),這才才能讓植物的後代長期保持優良的特徵。這個過程他一干就幹了57年。

與其他的科研試驗不同,農產品雜交等待結果的時間更加煎熬。如果你做一個化學實驗,兩種物質碰到一起就產生了反應,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你很快就能得到結果,但農業不行,你精心打理好了一切,還需要等上幾個月或者大半年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的成敗。如果失敗了,那麼之前幾個月的辛苦也就白費了,還得重新調整,再來上幾個月走一遍整個種地的過程。

雜交水稻的原理其實早就由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發現了,他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已經爲中國版雜交水稻奠定了理論基礎,但要把理論變爲實際,中間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首先要發現水稻優質的特徵,然後進行雜交,雜交出來的結果只有一部分會表現出優質特徵的,然後再用表現出優質特徵的水稻再進行雜交,週而復始,直到大部分水稻都能表現出之前期望的優質特徵,此時實驗纔算是基本成功,粗略的算下來,一個特徵就得需要2-3年的時間,要想包含多個優質特徵,一個實驗可能要試十多年才能成功。

我們可以看看袁隆平種水稻的過程。

1964年,袁隆平在田地裏發現了一顆“天然雄性不育株” 水稻,這種水稻產量高、易存活,之後袁隆平和助手們花了整整6年時間才基本大批培育成了這種穩定基因的水稻。六年裏,他們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但最終成功的水稻種子,在不育株率和不育度方面仍然無法達到理想的100%。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現在的快節奏社會中,人們的忍受能力已經降得越來越低了。畢竟,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可以快速出人頭地、發家致富的事情,誰會把大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一個既緩慢、又辛苦還不賺錢的事業上?在現如今,能做這種事情的人,首先就得犧牲自己的安逸、自由、放縱的生活理想,從此默默無聞、耐着性子去做一個匠人,爲的是人類都能解決溫飽問題,無論這研究成功與否,他本身就已經是個偉人了。

有時候我覺得袁隆平的一生就是在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匠人精神。他出生時的接生大夫正是中國的萬嬰之母——林巧稚,她將一生都奉獻在的中國婦產科醫學上,把女性生產的死亡率降到了中國歷史以來的最低點。林巧稚大夫直到死前彌留之際,還在幻想在夢中爲孩子接生,這就是將一生奉獻給事業的匠人精神。

袁隆平逝世於2021年5月22日,他一生都致力於中國的雜交水稻事業,幫助十三億中國人解解決了溫飽問題,不再讓六十年代全國性的大饑荒再次重現。

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袁隆平註定是接過了林巧稚大夫的遺志,將自己的一生都用來詮釋中華民族匠人精神的專注與奉獻。

誰說中國的工匠精神名存實亡?他們都是中國的偉大脊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