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0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

15.40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師”,是樂師,掌樂之官。“冕”,是他的名字。古代樂師多用盲人,因爲盲人對音樂最敏銳。

師冕來見孔子,孔子親自迎接並導引他進屋。走到臺階邊上,孔子說:“這是臺階。”走到坐席邊上,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又跟他解說每個人坐的方位:“某某在這裏,某某在這裏。”師冕走後,子張問老師:“師冕一個盲人,老師對他照顧這麼周到,這裏面也有道嗎?”孔子回答說:“是的,這就是接待盲人的方式。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修養,就是心裏隨時都裝着別人,對別人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

心裏隨時裝着別人,養成好習慣,就是好修養。

❤️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大家早上好。又到六點半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學習論語,按照慣例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過的內容。

論語衛靈公篇的第39章。子曰:辭達而已矣。

就是孔老夫子教導我們說話意思表達到位就可以了,不必要追求文字怎麼樣,也就是說我們不必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修飾、提高自己的文采上。

劉寶楠註解說,文辭是爲了說事,事背後有實,叫事實。說事實,用事實說話,不要文辭富麗超過了事實,只要表達到位就可以了。

在此之前的篇章裏面,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對這個事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解釋,就是我們的內在品質和外在的表現匹配。內在本質好,但外在表現不足,就不能夠很好的表達出來,那就會顯得很粗俗!如果過分追求文采,而沒有實質內容就顯得有點史!怎麼辦呢?要兩者搭配起來,文質彬彬纔是真正的君子。

在這裏面孔子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學會說人話,什麼叫說人話呢?說白了就是對方能聽懂的話,對什麼人要說什麼話,我們對比如說對下層勞動人民,不識字的,跟他說的很高深,那不是對牛彈琴嗎?

但是你和一幫文人雅士在一起,如果你說的太白了,別人會覺得你沒文化,要知道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把握好!

我們說人話一是直接能夠陳述事實,讓對方明白。另外一個就是行動句,告訴對方要幹什麼,把話交代清楚明白就可以了。

那有的人可能就問了,那我就不能雅一點嗎?像昨天說的這個嚴復的翻譯標準是信達雅!

不是不可以,如果說你既能做到信,就是能夠明白說明它的意思,又能忠於它的真實意思,又能達就能表達出來,又能夠雅,文采足夠好那你就厲害了!

但往往很多人他爲了雅而丟了信,丟了達。信達雅是一種相當高的境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能夠達到信和達就可以了,不用要求太高。但你能夠出口成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是你厲害!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再來學習新的內容。大家認真聽的話就會有感受,說大哥,你講的和昨天講的有相同也有不同,對,因爲相同的是意思相同,不同的是表達方式不一樣。也可能我講的時候我隨時就有新靈感來,就有新故事,就有新想法,和大家表達出來,說白了就是辭達意,沒有其他意思。

今天要學習的這一章是論語衛靈公篇的最後一章,這一章有的人認爲放錯地方了,應該放在鄉黨篇裏面,因爲這是講如何待人接物的。

但事實上有沒有放錯地方?沒有,這篇文章就應該放在這裏。

在論語衛靈公篇,剛開始開篇,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就問孔子如何行兵打仗啊?孔子答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我沒學過這個,我不跟你談啊,然後就走了。那孔子談什麼呢?孔子談論其實就是如何待人接物。說白了就是如何爲人處事,以這章做結尾,能夠看得出來,孔子老人家是如何對待盲人的。

在剛剛發導讀以後,我給大家發了一段話,叫看一個人如何對待小人物,就能看出他是不是大人物。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看原文,然後再慢慢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討。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我們要先來一個名詞解釋,第一個字,師指的是什麼呢?樂師,掌管音樂的官叫樂師。

第二個字是冕,冕是什麼呢?本意是帽子,但在這裏面是這個樂師的名字。

那大家可能會很奇怪,說爲什麼孔子還要告訴他的臺階呢?這裏面要說一個常識。

在春秋那個時代,當時的樂官,掌管音樂的官大多是盲人。我們這裏出現的冕,是盲人。在此之前,我們提到過師曠摔琴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他也是一個盲人。

盲人爲什麼會掌管音樂呢?因爲音樂比較出色的大都是盲人。因爲盲人他眼睛看不見,但是他耳朵特別的聰慧,特別的聰慧,對音樂的感知最敏銳。

瞎子❤️阿炳,彈奏二泉映月那位大家都知道嗎?那我們民間藝術家趙本山的啓蒙老師他的二叔也是個盲人。

知道了師冕是一位盲人,那接下來孔子如何對待他的行爲表現就順理成章了,我們就不會覺得突兀了。

那師冕他來拜訪孔子,孔子是如何接待他的呢?我們來看一看。

第一,孔子是親自迎接的,在迎接的過程中,他給師冕在做及時的引導。走到臺階邊上啦,告訴師冕:到臺階了,你要小心,別摔着,別碰着。等到了坐席邊上了,告訴師冕說已經到了席子了,我們可以坐了。

這個席,要給大家解釋一下,這也是一個常識。春秋時候好像還沒有凳子,古人怎麼做呢?叫席地而坐,在地上鋪張席子,然後坐着叫席地而坐。類似於現在日本的榻榻米,就是日本現在還保留着我們中國的古風。

那到底怎麼做的呢?據考證,不知道大家注意看電影、電視,就能夠看到,是跪着的,大腿放在小腿上,只有磕頭磕頭的時候才能往前匍匐身子。

孔子導引着師冕坐下來之後,這個坐法是有講究的。古代是分賓主落座,那主人應該在這邊,賓客在那邊,安排好座位,什麼人坐在什麼位置上,要恰如其分,地位低的,輩分小的不能坐在尊位上,地位高的也不能坐在下面,否則就容易出亂子。

孔子是禮儀大師,他安排肯定是正好,什麼人該在什麼位置上坐,是恰到好處的。

這個時候孔子就像師冕來做介紹,說誰在這個地方坐着,誰在那個地方坐着,這個時候師冕就會打招呼,介紹的人也會打招呼。

剛纔我說了,樂師他眼睛看不見,但是他聽覺厲害,你一張嘴一說話他就記住你了,這個人是誰,那個人是誰,接下來再交流就非常的順暢,該怎麼談,該交流什麼,談笑風生。

可想而知,就是師冕來拜見孔子以後,如果沒有什麼其他事,孔子應該是招待招待他,喫個飯再走,等招待完畢了,師冕被送走了。

參與接待的弟子有一個叫子張的,子張在前面我們也多次提到過,就來問老師,說:老師,師冕是一個盲人,您對他照顧的這麼周到,難道這裏面也有道嗎?

周到的到是表示孔子沒有端架子,很尊重對方。

第二個道呢,就是爲人處世之道,如何對待盲人之道,這裏邊就是原則方法。

孔子很肯定地回答說,然,就是對的意思,贊同的意思。說這就是正確的接待盲人的方式。

因爲盲人眼睛看不見,所以我們要做好導引,我的腦補印象裏面應該是孔子去扶着這位樂師,這邊扶着他,那邊還要隨時給他做着介紹,拿師冕不當外人,很尊重他,沒有當他說是瞎子,你看不見我跟你說幹嘛,而是當做正常人一樣,而且給予非常好的照顧。

這裏面的相,就是幫助和導引的意思。

從這裏面我們能夠看得出來,孔子他的心裏隨時裝裝着別人,對別人能夠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

他做起事來很自然,很親切,讓別人能夠感受到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和關懷,但是沒有任何不舒適感。沒有讓師冕覺得自己是個盲人而自卑,孔子的接待讓他非常的舒服。

這就是大人物的偉大之處,他和一般人在一起,甚至和殘疾人在一起,不是讓殘疾人,讓一般人感到壓力,而是讓他感覺到很舒服,這是本事。

我們如果要看到很多回憶錄,特別是一些小人物寫的見着毛主席,見着周總理,你更能夠感受到說這些人見着主席和總理,當時心情激動的說心都快跳出來了,想象不知道這大人物得有多難接近。

但真正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這些大人物對他和藹可親,就像自己的或者是爺爺一樣親切和藹自然,如沐春風。

說到孔子接待樂師,我們再來講另外一個人物,給做一下佐證。

誰呢?釋迦牟尼,也就是佛祖,他有一個弟子也是盲人,眼睛看不見,但是他還是自己來縫衣服。

有一天,他穿不起針線,眼睛看不見,就大聲求救,請人幫他,但是他的同學,你想一想也都是羅漢,菩薩,正忙着入定了,打坐入定了,都沒聽到,就沒有人搭理他。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就親自下來幫他穿針引線,交到他手上,告訴他應該怎麼縫。這個學生一聽到聲音才知道是釋迦牟尼本人。就很感動,說,老師您怎麼親自來啊?

釋迦牟尼說,這就是我,應該我做呀,是我應該做的呀。而且還開了個會把弟子們說了一通,人應該做的呢,就是這種事兒,要很自然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仁德的體現。

就是說不單是我們中國的聖人,西方的佛祖,他對待底下的人,對待需要幫助的人,也是能夠盡其全力尊重他,幫助他,沒有任何掛礙。

當時春秋年代,禮崩樂壞,爲什麼禮崩樂壞呢?就是因爲很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如果都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它不就禮崩樂壞了嗎?

打個比方,很多人去坐飛機,上下飛機的時候空姐給每個人都會點頭微笑致意,歡迎或者道別,有的人就會善意的迴應,空姐稍微笑一笑,我也朝你笑一笑,真誠的表示感謝,這就是心裏裝着別人。有的人就不搭理,反正你這是例行公事,裝看不見,只顧自己的,其實就是心裏沒有別人。

同時看空姐你也能看出來,有的空姐眼神空洞,只是機械的做歡迎的動作,歡迎光臨,歡迎光臨,她看都不看你,這就是沒有心。

真正有心的人,她會真誠的看着你面帶微笑,熱情的跟你打招呼,讓你感覺到如沐春風,很多人都被空姐的微笑迷住了,回頭出不來了!但是也有的空姐,由於老是跟你打招呼,別人都不迴應,慢慢的也就麻木了,麻木不仁了,就像鸚鵡似的,做個機械的動作已經沒有了感情在裏面,你的感受是什麼樣子呢?那肯定是不爽的!

孔子對師冕的接待方式,子張問是不是也有道在裏面。剛纔我們說了,好好的引導,這就是道。

那怎麼接待盲人,事實上呢?也是有禮儀規範的,在《禮記少儀》裏面有規定。

其未有燭而有後至者,則以在者告。道瞽亦然。

就是房間裏如果沒有點蠟燭,有後來的人,在房間裏的人要告訴他怎麼走,坐哪裏。有盲人進來呢,也是一樣!

也就是說,我們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詳細的行爲規範了。

學了這個規定以後,下次如果我們要知道應用。學了這節課以後,我們以後對需要幫助的人,對盲人,或者說對於小孩子,不大很懂的,要善於去引導他,給予他關心和愛護。

然後要記住讓人舒服,不要讓人一看你高高在上,雖然是在做這個事情,但是讓人感覺到不舒服,那你做也就白做了,給你留下印象並不好。

心裏隨時裝着別人,養成好習慣,就是一種好的修養,如果人人都能有一個好的修養,這個社會就差不了,就是一個好社會。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個社會好不好,每一個人都是有責任的,我們管不了別人,管自己,先讓自己有好的修養,然後影響別人,你的能量場越大影響範圍越廣,大家都能這麼做,那麼這個社會差不了。

好了,時間也到了,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明天要學的是新的一篇,叫論語第16篇季氏篇。

這一章特別的長,這是我們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具體的呀,太多了,我就不全部朗讀下來了。這一篇相當重要,有好多名言警句在裏面。

這一章希望大家明天早晨再認真地相聚在這裏,我們一起學習和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