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那個關心我們喫飽飯的人離去了

今天是2021年5月22日,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 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 91 歲。

印象中,看過袁隆平的照片,他不是蹲在水稻田邊看稻穗,就是站在稻田中間觀察稻穗,常常是頭頂着大太陽,臉被曬得黑黝黝,看上去像一個普通農民。

就是這樣的袁隆平,一直奔波在稻田間,做的卻是水稻雜交的研究,關心全國人民喫的糧食,一心想着提高水稻的產量。

什麼是水稻雜交?就是選用不同的水稻種子,將其各自優點互補的水稻進行雜交,生產出有更多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稻穀種子,從而提高稻穀產量。

雜交水稻的研究有什麼意義呢?

袁隆平從1970年代就開始研究水稻雜交,那是物質貧乏的年代,那時,我國的人口增長迅猛,糧食稻穀的產量有限,當時,要滿足當時7億人口的糧食,只能憑票供應,有糧票才能買大米或者麪粉,有糧票才能買米飯、饅頭等主糧,如果沒有糧票,想喫飽肚子就只能喫雜糧比如:玉米、高粱、紅薯等。

後來,隨着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我國水稻的單位產量提高,才漸漸解決了喫飽肚子的問題。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近幾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但是,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增長。

糧食播種面積下降:

  1、2018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7037千公頃(175555萬畝),比2017年減少952千公頃(1428萬畝),下降0.8%。其中谷物播種面積99685千公頃(149528萬畝),比2017年減少1079千公頃(1619萬畝),下降1.1%。

 2、 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6064千公頃(174095萬畝),比2018年減少975千公頃(1462萬畝),下降0.8%。其中谷物播種面積97847千公頃(146771萬畝),比2018年減少1824千公頃(2736萬畝),下降1.8%。

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增長

1、2018年,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621公斤/公頃(375公斤/畝),比2017年增加14公斤/公頃(0.9公斤/畝),增長0.2%。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6121公斤/公頃(408公斤/畝),比2017年增加16公斤/公頃(1.1公斤/畝),增長0.3%。

2、2019年,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720公斤/公頃(381公斤/畝),比2018年增加98.4公斤/公頃(6.6公斤/畝),增長1.8%。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6272公斤/公頃(418公斤/畝),比2018年增加151.4公斤/公頃(10.1公斤/畝),增長2.5%。

統計局的數據也說明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但是,糧食單位面積增加,這裏面就有水稻雜交的功勞。

據說,水稻雜交不是發明,因爲大自然裏,水稻有天然雜交的,但是很少,袁隆平發現了它,做了多年的研究,找到水稻雜交的祕密,並引用到水稻田裏大量種植。

到此,我們明白,水稻雜交後,產量提高就是提高了水稻生產的效率,同樣一畝田,能生產更多的糧食了。這樣不僅我們自己可以喫飽,還有能力幫助全世界人民喫飽了。

有人以爲,國家的實力要考軍力,但是,如果國人不能喫飽肚子,拿什麼去保家衛國呢?

可見,糧食有多麼重要。

這個關心我們喫飽飯,併爲我們喫飽飯奮鬥了一生的人,今天離去了。

民以食爲天,我相信只要我們還喫飯,就不會忘記他。

袁隆平先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