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過地理看歷史:三國篇》(1)

1. 前情提要和黃巾起義

孝廉制:由漢武帝創立,初衷是讓地方推舉孝順廉正的人做官,用這種方式來達到國家選拔人才的目的。
黃巾起義:中國歷史上第三次農名起義(第一次是秦朝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第二次是西漢末的綠林赤眉起義),體現了中國底層人民的反抗精神。
古印度文明:印度次大陸,一個完全封閉的單元,這種地形有利於文明古國的孕育。導致種姓制度強大,底層人不敢反抗,不具備反抗精神。
刺史與牧:刺史是中央派駐地方監察官,州牧是一州之長。改刺史爲州牧,就是中央把軍政大權下方到地方,導致中央王權的衰落,地方政權的崛起。
全國十三州:兗州、豫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冀州、益州、幽州、幷州、涼州、交州以及司隸校尉部(司州)。後來,曹操從司州剝離出關中,從涼州剝離出隴右,合併爲雍州,比東漢時期多了一個州。

2. 英雄也要問出身

先秦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後商鞅設二十級爵位:一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列侯:縣侯、鄉侯和亭侯。
安喜縣:黃巾暴亂的重災區,鉅鹿郡東北部,屬中山國,四周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3. 十常侍之亂和董卓進京

十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以及宋典十二人。
孟津:本爲盟津,是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與八百諸侯會盟的地方,是洛陽地區北渡黃河最近的渡口。
董卓西涼軍:董卓憑軍功領幷州牧,行至河東郡(屬司州)停滯不前,隨時準備翻越中條山抵達洛陽。

4. 諸侯討董

反董聯盟: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牧劉岱、河東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後自號“車騎將軍”)、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陳留太守張邈、濟北相鮑信以及無名無號的曹操。
聯盟戰線部署:袁紹、王匡屯兵河內郡,韓馥留守鄴城,孔伷屯兵潁川,劉岱、張邈、張超、橋瑁、袁遺、鮑信以及曹操屯兵酸棗,袁術屯兵魯陽。
關中與中原:長安所在的關中,與中原只有兩條路相通,一條就是經函谷關過洛陽,一條就是出武關入南陽。
孫堅軍:大本營在陽城,投奔了袁術,被表奏爲豫州刺史,進軍路線放棄進攻虎牢關,而是選擇了洛陽南面的大谷關和軒轅關。
關東羣雄:基本形成了兩大陣營,一方以袁紹爲首,一方以袁術爲首,開始逐鹿中原。

5. 羣雄逐鹿

丹陽兵:其實是山越兵,不用刀劍,而使吳鉤,曾助陶謙守徐州、孫策平江東等等。
白馬義從:公孫瓚喜歡白馬,手下養了一支精兵,善騎射,又騎着清一色的白馬,稱爲“白馬義從”,趙雲極有可能是其中一員。
權力與地名:權力的轉移會造成城市名稱隨之遷移,權力的下移也會造成同一名稱管轄範圍的縮小。
青州兵:曹操從三十萬青州黃巾軍青壯裏挑選了三萬精兵,名爲“青州兵”,其餘的人安排屯田,老少都有安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