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木头花开启发录045

罗振宇启发俱乐部告诉我们,关于这个“懂”字,是有一个标准的。

这个标准就是还原。也就是,你能否把眼前的对象,还原到一个更大的框架里。做到这个还原,就做到了懂。

有一个关于骆驼粪的故事,说二战的时候,英国空军部队有一个规定,战斗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的粪来擦洗保养。据说英国空军的后勤兵很多年以来一直都这么干,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但是在欧洲战场上很难找到骆驼,所以很为难。后来有人就问,为什么要用骆驼粪去擦,才发现原来当年英军在沙漠地区作战的时候,需要骆驼运输,可驾驭骆驼的皮具是牛皮做的。骆驼性子大,它一旦闻到怪味,比如牛的味道,就会犯倔,赖着不走。没办法,英军只好用骆驼粪擦牛皮具,盖住牛皮味,让骆驼觉得这是它的同类,就不犯倔了。这个原则就这么一直用到了飞机上。

听了这个故事,你尴尬了么?我有点。觉得自己干过类似的事。

人类在知识问题上,常常会留下了用过的创可贴,却忘了那个流过血的创口。

比如,吃饭。仅仅是品尝眼前这道菜,这叫食客。而美食家之所以被认为懂美食,是因为他能把一道菜,还原到一个更大的美食文化框架里。比如,这道菜属于什么菜系?它诞生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这都是在还原。

再比如,听音乐,普通人听的是好不好听。而懂的人就知道,这属于什么风格的音乐?在这个圈子里,鄙视链从上到下是什么样的?而这首歌处在鄙视链的什么位置?这也是在还原。

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在还原。


同样,对于一本书,能不能搞懂的关键,也在于你能不能把它还原到一套更大的框架里。这套框架,一共包括四个方面。

基本内容。

能把原书的核心内容弄清楚。比如《红楼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知识延展。

把书的内容向外延伸一层,能把它还原到它所处的知识网络里。

比如《红楼梦》,在它所在的领域里,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地位?为什么能进入四大名著?

环境还原。

因为每本书都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作者。读懂一本书,要把这本书还原到作者的人生处境中。

比如,作者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本书?在他毕生的创作经验里,这本书扮演着什么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你会发现书外的另一番风景。顺着这些问题去考证,你会发现,这本书在你脑中的图景,又扩大了一点。

读者体验。

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把这本书还原到每一个读者的生命体验里。

假如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场旅行,这本书是什么样的风景?假如把我们的奋斗比作一场战斗,这本书又能成为怎样的一件武器?

吴伯凡老师曾经说过,在一片森林里,一颗大树倒下,会发出轰然巨响吗?答案是不会,除非有你在。

因为自然界,并不存在一个叫声音的东西。自然界只有振动波。它触碰到人的耳膜,才有了所谓的声音。没错,有人,才有声。

读书也一样,一切的震撼、价值、改变,最终都要落在人的生命体验里。

说到底,搞懂的本质,就是在人的生命体验里,去读出一本书的价值。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有一个比喻,他说,这个世界上,我们用的所有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碗,一个是棍子。

碗是帮你装东西的容器,比如你们家房子是碗,装着你的全部家当。你家里的衣橱是碗,帮你装衣服。你家里的书橱也是碗,帮你装书。

棍子就是让你拿着作用于这个世界的工具,比如你的笔,你的键盘,还有枪、炮、老虎钳子、弓箭等等。

过去,我们总把书看成一个碗,因为里面盛了知识。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根棍子,它曾经是,也一定是某个人拿起来解决某个问题的棍子。

罗振宇说,如果一本书就是天上的一颗星,那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仔细观看这颗星,而且是要追问:女娲当年拿它补了一个什么洞?

愿你,读懂一本书。

(摘自公众号木头花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