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两年前曾被“樊登读书”推荐。彼时的我正在为了怎样能更好地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而苦恼.听了推荐才拿来一阅.可翻过一遍后总感到若作为工具书,操作起来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

首先感到困难的就是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旦涉及感受,总是觉得词穷。其次,我会直接将“想法”误认为是我的感受.用“想法”替代感受是我的“习惯化思维”.这似乎更快捷也容易操作,并视为理智思考的结果。

+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非暴力沟通训练营”,以及线上读书会,与志同道合者一起细致拆解了这本书,持续两周的课程和线上沟通,以及每周一次读书讨论,让我对这本书有全新的认识。+

+

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背景成长起来的一代,想要真实表达感受真的太难了。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生活在评价与被评价,指责与被指责当中.作为孩子,我们的成长一路充斥着长辈、老师、领导甚至是同辈的各种评价声.看似理智与客观的“想法”中其实很少有我们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

成为父母后,又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评价和指责声音总是多过欣赏和接纳。这种我们自以为是“爱”的表达方式。却成为了一道跨不过去的槛。想法里通常都带有评价与指责。而评价与指责更多的建立于外在的标准之上。这让人感受到的只是冷冰冰的规则、条件,是必须遵守,而不出于是爱。+

+

这本书教会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爱,+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观察是不带评判的描述,感受是情绪,是头脑的回应,需要则是内心真实坦诚面对自我,请求则是清楚地对他人说出自己的希望和期待。我们往往期待的别人接受自己,不能忍受被他人的拒绝,认为这是种对自己的否定和抛弃.这个时候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并接纳它,看到另一种可能性。你是否发自内心地对自我肯定和接纳?+

+

我发现我的一位闺蜜.我每次与她交流都会感到很愉快和流畅。因为她喜欢和善于谈自己的感受,她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力,听她的故事,总是有很强的画面感,她的语言和表情灵动,充分展露出的热情总是很容易感染身边的人。从她身上我认识到非暴力沟通的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爱的语言。+

+

在读书的期间,我也重新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从中获益良多.每当与孩子谈论感受时,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是本能的抗拒。+

+

只有向内求,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将注意力放在倾听他人和关注自己的感受时,就会很自然地就取代评价和指责.也非常容易在身边找到同频共振的场。如果我们把不带评价的观察、感受投射给他人,那么也会得到对方的认同,充满爱意的沟通才不会让我们变得面目可憎.

于2021-4-23读书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