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本書――《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兩年前曾被“樊登讀書”推薦。彼時的我正在爲了怎樣能更好地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而苦惱.聽了推薦纔拿來一閱.可翻過一遍後總感到若作爲工具書,操作起來不太符合實際情況。

+

首先感到困難的就是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一旦涉及感受,總是覺得詞窮。其次,我會直接將“想法”誤認爲是我的感受.用“想法”替代感受是我的“習慣化思維”.這似乎更快捷也容易操作,並視爲理智思考的結果。

+

幾個月前我參加了一個“非暴力溝通訓練營”,以及線上讀書會,與志同道合者一起細緻拆解了這本書,持續兩週的課程和線上溝通,以及每週一次讀書討論,讓我對這本書有全新的認識。+

+

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背景成長起來的一代,想要真實表達感受真的太難了。我們一直以來都是生活在評價與被評價,指責與被指責當中.作爲孩子,我們的成長一路充斥着長輩、老師、領導甚至是同輩的各種評價聲.看似理智與客觀的“想法”中其實很少有我們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

成爲父母后,又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評價和指責聲音總是多過欣賞和接納。這種我們自以爲是“愛”的表達方式。卻成爲了一道跨不過去的檻。想法裏通常都帶有評價與指責。而評價與指責更多的建立於外在的標準之上。這讓人感受到的只是冷冰冰的規則、條件,是必須遵守,而不出於是愛。+

+

這本書教會我們用另一種方式去表達愛,+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觀察是不帶評判的描述,感受是情緒,是頭腦的迴應,需要則是內心真實坦誠面對自我,請求則是清楚地對他人說出自己的希望和期待。我們往往期待的別人接受自己,不能忍受被他人的拒絕,認爲這是種對自己的否定和拋棄.這個時候要體會自己的感受,並接納它,看到另一種可能性。你是否發自內心地對自我肯定和接納?+

+

我發現我的一位閨蜜.我每次與她交流都會感到很愉快和流暢。因爲她喜歡和善於談自己的感受,她有着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力,聽她的故事,總是有很強的畫面感,她的語言和表情靈動,充分展露出的熱情總是很容易感染身邊的人。從她身上我認識到非暴力溝通的語言其實就是一種愛的語言。+

+

在讀書的期間,我也重新調整了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從中獲益良多.每當與孩子談論感受時,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態度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再是本能的抗拒。+

+

只有向內求,我們纔會發自內心地去發出自己的聲音。只有將注意力放在傾聽他人和關注自己的感受時,就會很自然地就取代評價和指責.也非常容易在身邊找到同頻共振的場。如果我們把不帶評價的觀察、感受投射給他人,那麼也會得到對方的認同,充滿愛意的溝通才不會讓我們變得面目可憎.

於2021-4-23讀書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